輸水系統會如噴泉般持續從地下抽水,
澆打在削開的竹筒上,
當竹筒中蓄滿水時,便會因為重力,向一端傾斜,落在石頭上,發出“啪”的一記聲響,将水流倒出,
然後又因為重心改變,而重新複原,變為傾斜狀态,直到水流再次蓄滿,繼續發出聲響,周而複始。
“鹿威”本來是日島安裝在農田當中,通過發出聲響,而驅趕走鳥類與野獸,以保護農田的農業用具,
直到後來被用在日式庭院當中,作為景觀設計,又名添水。
不過李昂的注意力并不在添水上,而在于添水裝置背後的另外幾塊石頭。
“這些石頭名為‘蹲踞’,是日島茶室用于給主人、客人洗手的裝置,同樣也是日島茶室景觀設計的組成元素。
一套完整的蹲踞,可以根據石頭的功能、形狀、高低不同,
分為手水鉢、前石、手燭石、湯桶石、水門。”
在添水裝置發出的規律啪嗒聲中,李昂蹲下身去,指向石頭,對王叢珊介紹道:“手水鉢,是茶室客人喝茶之前,舀水洗手的地方,通常中間會被掏空。
前石是坐着吸收的地方,手燭石是晚上放燈的地方,
湯桶石用于冬天放熱水,
水門,也叫做海,則負責吸水。
平塚家族是本地貴族世家,
庭院設計就一個字,講究。
他們家的茶庭不隻用了最全套的蹲踞,還在下面加了一套所謂的、能更加塑造‘禅意’的設備。”
李昂指向蹲踞系統下方的一堆亂石,說道:“蹲踞下方的這些鵝卵石,整體呈灰色,
而鵝卵石中間則插着一根豎着放的竹筒。
這種裝置名為‘水琴窟’,
下方是中空的,被挖掘成吊鐘形狀,或者銅壺形、龛燈形。
内部蓄水,
當竹筒中的水流出來時,先會流入手水鉢中,
若手水鉢的水蓄滿了,多出來的水,則會順着水門石,
滲透進水琴窟當中。
由于水琴窟内部中空蓄水,因此滴水聲就會被放大,頻率比添水裝置更慢。
而上面這根竹筒,則用來進一步放大聲音——為了能夠進一步追求禅意,還有日島學者專門研究,
水琴窟應該塑造成什麼形狀,裡面的材質是石頭還是陶器,積水的高度與發出響聲的頻率是多少才更合适。”
“嘿,真地道,蓋了帽了。”
王叢珊咂了咂嘴巴,也發現了問題所在,“唔...這個水琴窟的石頭,似乎被刨開來過?
原本插在水門石裡的竹筒,也被拔了出來,丢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