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9頁)

  當時,秦國朝政被呂不韋把持,宮内則有嫪毐受寵,秦王政的命令,不能出鹹陽宮半步。他隻能默默忍耐,等待成年冠禮的那天。

  而熊啟,便是少數被秦王頻頻召見,與他商量親政後如何治國施政的人。

  所以在那幾年間,弟弟、母親、仲父,他們一個接一個地背叛了秦王政。唯獨熊啟和楚系外戚忠誠地環繞在秦王身邊,替他平定嫪毐之亂,撤換呂不韋。

  秦王也回報了熊啟和楚外戚,讓他當上了秦國的相邦。

  楚國公子熊啟在秦相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這期間他和秦王真是親如兄弟啊。秦王甚至在華陽太後主持下,像過去許多代秦王一樣,迎娶了來自楚國的公主,也是昌平君的小妹,誕下了長公子扶蘇……

  當時秦國忙于伐趙,尚未與楚國構難,熊啟便衷心地期望,兩國能恢複過去的十八世友好,讓那些傷痕慢慢彌合吧,一國立足西北,一國偏安東南,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如此,他才能心安理得地在秦國待下去。

  但當華陽太後死去,秦王真正獨攬朝政後,他真正的野心,卻開始展露出來。

  熊啟記得清清楚楚,沖突起于招待燕太子丹的宴會上。

  燕太子丹與秦王政小時候一同在邯鄲為質,曾經也是一起騎過竹馬鸠車的玩伴。

  現如今,秦王成了生殺予奪的主人,可燕國太子似乎沒有作為階下囚、籠中鳥的自覺。

  一番客套後,他舉樽向秦王敬酒,而後竟質疑起秦王留韓非而殺之一事來,又尖銳地指出,秦王使南陽郡守滕攻韓,圍鄭三月,也太過逼人太甚了。

  “古者商湯、周武破國而不亡其社稷,還望大王能效仿之。”太子丹不止是替韓國,也是替趙、燕、魏、楚、齊如此懇求秦王。

  難得醉一次的秦王當着太子丹,也當着熊啟的面,第一次表露了他的雄心。

  “破國而不亡其社稷?”熊啟記得,當時秦王哈哈大笑,仿佛聽到了這世上最好玩的笑話。

  “平王東遷時,天下還有數百諸侯,如今五百年過去了,世上卻僅剩七國,那數百邦國哪去了?憑空消失了?”

  “燕國廣袤兩千裡,從上谷到遼東,這片土地曾經有薊、孤竹、箕、中山等國,若非滅國兼并,燕國哪裡來這麼大的國土?子丹,你今日想要寡人效仿古之仁君,留韓國一命,為何不先回國,去将傳說中是黃帝之後的薊國恢複社稷呢?”

  “在這五百年間,列國相互兼并,發動了無休止的戰争,痛苦的是天下百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隻要九州還存在兩個以上的王,戰争就不會停止,這就是所謂的和平,所謂的仁義,燕太子,你還想維持現狀,讓天下人受苦多久?”

  燕太子丹啞然,秦王則斬釘截鐵地說道:“你可以恨寡人,但天命不可違,終須有人一統天下,結束這亂世!故,寡人不會假仁假義,必滅六國,不留任何一個。”

  他醉眼惺忪,看着燕太子丹,也看着熊啟笑道:“沒錯,五年、十年後,燕國會滅亡,楚國會滅亡,但等着汝等的,将是更大的國家,天下合為一國!”

  “不管是目所能及,還是目所不及之處,都将統一在寡人政令下,天下的百姓都成了秦之黔首,使用統一的文字,統一的貨币,統一的度量衡!全國将被郡縣分割,讓廉潔奉公的官吏去治理,所有王族大臣一律不再分封為諸侯,隻給他們俸祿和名義上的食邑。收天下兵刃,中原從此再無戰争,軍隊将開赴邊疆,去開辟新的土地,亦或是抵禦戎狄侵擾。莊稼年年豐收,黔首安居樂業,還要修通往全國的道路,在山和海的盡頭立上石碑,好讓一千年,一萬年後的人,也能知道寡人的功績……”

  秦王的野心,讓熊啟震驚,秦王的志向,讓熊啟缭亂。

  他那時候才徹底從夢中驚醒,原來自己與秦王,一開始便不是一路人。

  秦王想橫掃六國,而熊啟隻想讓秦楚和睦,維持現狀。

  他縱然直到三十歲才第一次踏上楚國土地,但歸根結底,心裡還是認同自己是個楚人,這是楚考烈王用荊、楚在他身上留下的陣痛記憶。

  父王一邊打,一邊告訴他,他是帝高陽之苗裔!身上流淌着祝融那熊熊燃燒的烈火血脈!

  八百年之楚,豈可說亡就亡?

  從那天起,秦王就開始加速他一天下的計劃,并嫌棄昌平君執行滅六國之策不夠積極,漸漸啟用李斯等能竭盡全力助他成帝業的新臣子。

  最後,當秦已滅韓趙,與楚國的戰争指日可待的時候,秦王開始清掃朝堂的楚國外戚了,昌平君遂被罷相。

  那之後,随着熊啟的小妹突然病逝,二人的私人關系也江河日下。曾經親密無間的君臣,漸行漸遠,雖然去年昌平君得了任命,讓他代王巡視山東郡縣,可在熊啟看來,這已如同流放。

  政治就是這樣,一旦你已失去了王的信任,遠離那個中心,就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