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第5頁)

  秦始皇卻不允,回敬王翦道:“将軍何談老矣?老王将軍尚且可能要為朕繼續開疆辟土,何況小王将軍?齊地新附,必須要大将鎮守。”

  他還一指陛下的王離,笑道:“等到新的小王将軍能為朕鎮守疆土,再讓王贲回來罷!”

  王離感到十分榮耀,王翦卻暗暗歎了口氣,拜謝後回到了座位上。

  接下來,便是右丞相隗狀,這個比王翦還老的老臣動作緩慢,說話啰嗦,都是一些歌功頌德之言,皇帝耐心聽完後,讓内侍将他攙回位子上,還囑咐禦史,縱然老丞相有什麼昏聩舉動,也不要難為他……

  隗狀甫一坐下,左丞相王绾便迫不及待地站了起來,終于輪到他了!

  “陛下掃平天下,擒滅六王,萬裡歸一,此乃三皇五帝以來,未有之事也!”

  王绾來自山東,年輕時在稷下學宮混迹過,與儒家、陰陽家相善。是他建議皇帝招徕山東士人為博士,這是秦朝大規模引山東人才進入朝堂的嘗試。

  此舉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雖然也有些士人固執不來,但周青臣、伏勝、漆雕氏、樂正氏、叔孫通等人紛紛入秦。

  他們發揮自己所長,列出六國禮儀,采擇其善,結合殷周和秦國固有的禮制,最後才有了今日大朝會的禮樂之盛。

  此外,亦有一些陰陽家來到鹹陽。皇帝對他們,可比儒生感興趣多了,定水德,數以六為紀,都是他們的功勞。

  也是王绾的功勞。

  右丞相老邁不堪事,王绾隻以為,自己這左丞相,要在這新朝開辟,萬禮更新的日子裡,獨占鳌頭了!

  于是,被博士們吹捧得有些飄飄然的王绾,在祝酒稱頌皇帝功業後,又大着膽子,提出了一個建言。

  “然天下廣博,諸侯初破,人心未安,尤其以燕、齊、荊等地遼遠,立郡縣恐有不便。昔日周武滅纣,便使諸子辟土封侯,實畝實藉,如此則邊疆安定,蠻夷入朝。陛下多子,不如立諸子為諸侯,鎮守燕、齊、荊疆土。臣冒死進言,唯上幸許!”

  碩大一個殿内,寂寥無聲,有的人看向王绾,而那些事先得到消息的人,則看向了秦始皇。

  皇帝卻沒有多做表示,甚至沒有露出一個傾向性的表情,隻是淡淡地說道:“諸卿以為如何?”

  仿佛是商量好一般,文臣隊列裡,一個個卿臣陸續出列,說道:“秦律有令,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公子王孫均在此列。如今陛下登臨皇帝之位,關中黔首人賜爵一級,十餘子卻無封賞,不如按左丞相之言,使之就封,既能尊崇諸公子之位,亦能鎮戍疆土,豈不美哉?”

  殿尾的博士們就等這一刻,也引經據典,大談什麼“周文武分封,使周得壽八百載”,秦繼殷、周之統,也應該延續這一做法……

  甚至連武臣的隊列裡,除了王翦坐定閉目默不作聲外,因功封為上卿的将軍們也紛紛表示支持。

  一時間,殿内群臣以贊同居多,都說封建子弟為便。

  唯獨黑夫低下頭,為王绾感到一絲不妙!

  果然,在一片贊成聲中,等待多時的廷尉李斯赫然起身,走到了殿堂中央。

  他手持白玉圭,朝皇帝重重一揖,說道:“陛下,臣以為,左丞相及群臣封建之說,皆迂闊之言也!”

  此言一出,方才還讨論得熱火朝天的殿堂,徒然冷卻下來。

  王绾沒料到,事先通氣時未反對此事的李斯,此刻卻站到了他的對立面,猝不及防下,心中亦有些惱怒。

  群臣則瞪大了眼睛,博士們滿是敵意的目光投向李斯,一些方才出聲附和的人,則立刻閉了嘴,開始退回座位上,準備再觀察會局勢。

  “來了!”

  唯獨黑夫捏緊了拳頭,他對此早有預料,隻是沒想到,這場郡縣封建之争,國策之争,在第一次大朝會,便如此劍拔弩張!

  ……

  PS: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減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後漢書·輿服志下》

第032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