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夫已經入了秦始皇的眼,但此子有些奇怪,似乎文武皆備,又似乎都不精通,時而有新奇想法,時而表現平庸,他又是什麼器物?
“臣以為……”
黑夫遲疑已久後,終于咬了咬牙,說道:“以下臣愚見,封建與郡縣,看似矛盾,可實際上,未嘗不可共存,莫不如……”
他偷眼看了看秦始皇的面色,無喜亦無怒,便大着膽子說道:“莫不如,像過去百餘年秦國曆代先君一樣,封建與郡縣并存,實行一國兩制!”
第0329章
一國兩制了解一下
“一國兩制?”
秦始皇撫須道:“這詞倒是新穎。”
黑夫總結的的确不錯,百餘年來,秦一直是實行郡縣、封君雙軌制度的。
沒錯,商鞅是倡導中央集權制,但他本人卻又是封君制的受益者。商鞅之後,秦惠王、昭王又陸續封了樗裡疾為嚴君,魏冉為穰侯,都是擁有實際封地的大君侯。這些君侯的封地與郡縣交錯,稱之為“一國兩制”未嘗不可。
不過,秦始皇對這種“一國兩制”,卻有些嫌惡,因為在他繼位之初,秦國俨然有封建壓過郡縣的趨勢:
文信侯呂不韋,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又以河間十城為封土,權勢熏天。甚至連嫪毐,也混上了長信侯,有山陽城為食邑,并有河西、太原為封田……
當是時,秦國四境之内,從朝堂大臣到地方小吏,皆曰:“與嫪氏乎?與呂氏乎?”而不知有秦王!
宮闱遭穢亂,國法被破壞,若非蕲年宮之變自己一舉剿滅嫪毐叛亂,放逐呂不韋,秦國社稷恐怕都要被颠覆了,哪還有一統海内的機會?
此外,黑夫所說的話,聽上去,和丞相王绾的主張并無太大不同。
王绾等人,也不敢主張像周朝那樣,全面分封,而将分封地點定在了剛剛征服的燕、齊、楚三地。因為三地不僅距離秦國遼遠,且文化大異,至于秦本土和三晉,依然是保持郡縣。
所以在皇帝看來,黑夫所言,不過是老調重彈,并無新意,好在黑夫接下來的話,讓皇帝重又耐下心來,沒有趕他出去。
“中原及燕、齊故地,臣未曾涉足,不敢妄言,隻談在楚地,在江南豫章的所見所聞。”
“衡山、淮北、淮南等地,就臣所見,雖然民間鄉豪、士人甚多,工商繁茂甚于關中。但縣鄉裡闾之制,與秦無太大區别。加上這幾地戶口繁多,若是分封諸侯,不僅平白少了許多賦稅,百年之後,或如廷尉所言,将成尾大不掉之勢。故臣以為,但凡能編戶齊民的地方,宜郡縣而不宜分封!”
這說法倒是與王绾有區别,秦始皇有了點興趣:“說下去。”
黑夫道:“然豫章、蒼梧則不同,尤其是豫章最南端的上贛……”
他告罪了一聲,從谒者手裡要來筆墨簡牍,在上面畫起地圖來。
“陛下請看,從鹹陽到南郡或九江郡,陸路需走兩月;從江陵或壽春到南昌,水路至少要半月;再從南昌逆流至上贛,期間林木沼澤甚多,道路險阻,又要一月……如此一來,則每年上計難以傳達,當地出了事,也隻能自行處置,難以知會朝廷。”
“除了路途遙遠,朝廷法令不能及時傳達外,上贛等地也以越人為主,既無編戶齊民為依仗,也收不上賦稅。縱然設置名義上的郡縣,實則無民可料,無土可治。”
“我在軍中時,曾聽九江郡司空章邯說起,過去韓伯得到周王诏命,分封北地的故事。說他奄受北國,因以其伯,不僅為周王抵禦貊人,還帶着民衆實墉實壑,實畝實藉,将原本蠻荒的邊地,變成了城邑良田,這或許便是分封的好處罷……”
“故黑夫以為,上贛、蒼梧等地,與其空置郡縣,不如分封諸公子鎮之。但不必封王,封為邊侯即可,使之帶民衆遷徙,因俗而治,慢慢推廣教化。還可向邊侯領地派遣監、尉、丞輔佐,由九江郡、長沙郡制之,如此,縱然百年後邊侯有異動,朝廷也能輕易應對……”
秦始皇聽完後,略有所思:“編戶齊民之地為郡縣,蠻夷邊鄙分封子弟為邊侯,這就是你所謂的一國兩制?”
“唯!”
誰料皇帝冷笑道:“黑夫,你這是想将朕的諸公子們,當做邊地縣令來用啊,你也曾上書稱江南卑熱,有水蠱之疾。諸公子長在北方,錦衣玉食,驟然入蠻荒之境,恐怕還沒到地方,便已染病而亡!”
“臣……臣沒有考慮到這點,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