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2頁)

  “陛下,巴忠使人向南探索商路,數年下來,頗有所獲,在巴蜀之西南,有西南夷君長數十,其名邛都、名夜郎、名靡莫、名滇,皆椎結,耕田,有邑聚,人口數萬到十萬不等。其中,滇國位于成都之南千五百裡外,乃是楚國将軍莊蹻(qiāo)所建……”

  “噢?”

  這是秦始皇從未知曉的:“西南夷之地,亦有楚國餘孽?”

  常頞便彙報起了關于滇國的事情:“那莊蹻本是故楚莊王苗裔,有人說他于楚威王、懷王時,奉楚王之命攻西南夷,過且蘭,至滇池,滇池方三百裡,旁有平地,肥饒數千裡!”

  “莊蹻奪取滇地後,本欲回報楚王,時值司馬錯将軍奪楚巴、黔中地,莊蹻道塞不通,不能歸楚,于是便帶着數千兵卒留在滇池,變其服,從其俗,自稱滇王,至今已五十餘年……”

  常頞表示了自己的擔心:“今楚國雖滅,但多有餘孽遺民逃往蠻越之地。臣聽說,南越楚庭的楚遺民,不斷挑動長沙、豫章越人叛亂。滇國本就是楚人所建,在西南夷中最為強盛,若其意欲複楚,裹挾西南夷滋擾蜀郡之南,恐為肘腋之患。依臣之見,不如派商賈通西南夷,再修道路直達各邦,招納其歸秦,共擊滇國!”

  秦始皇卻不說話,隻是看了旁邊的巴忠一眼,忽然道:“朕聽人言,最近巴氏在做筰(zuó)馬、僰僮、髦牛的生意,和蔗田、紅糖一起,成了巴氏的新财源?”

  “臣……”巴忠伏地,冷汗直冒。

  秦始皇又看了看常頞:“自從設立了靖邊祠,自從蒙恬、李信、黑夫三将破匈奴,得封賞誇功遊于鹹陽後,朕的邊将們,便十分豔羨。他們無月不上書進言開邊之事,漁陽之将或言當擊東胡,遼東之将或言擊箕子朝鮮,會稽之将或言略瓯越、閩越,長沙之将或言當奪嶺南之地……常頞,你欲開西南夷,莫非也是想受封賞,入靖邊祠?”

  “臣,臣不敢……”

  常頞也跪倒在地,讷讷無言,滇國是楚國将軍建立倒是不假,可什麼妄圖恢複楚國社稷,就完全是他們胡扯了。

  巴忠明明是急需為飛速擴張的巴蜀甘蔗種植園,奪取僰僮作為奴隸,而戰争是最獲取人口迅捷的方式。另一個想要開疆辟土,獲得功勞。

  二人的意圖雖被看穿,但秦始皇輕輕一點後,卻仍同意了此事。

  “朕曾讓樂官作《秦頌》,頌稱: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迹所至,無不臣者。”

  他目光看向廣袤的南方:“前不久,李信、黑夫已派人在流沙大漠以西的居延澤建立了大秦最西面的哨所驿站,插上了大秦的玄旗。西涉流沙是有了,但南盡北戶呢?還是要靠南方諸将尉啊。”

  掃平匈奴後,皇帝的雄心壯志,更加膨脹!别的不說,向全天下人誇下的海口,是一定要兌現的!

  秦始皇大氣地說道:“汝等也無須多尋借口,去罷,像對付匈奴一樣,商賈探路,民夫開道,兵卒繼之!朕要在西南夷諸邦置吏管轄。隻要是有人迹的地方,那些城郭、邑聚,皆要臣于大秦!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

  夏末時分,秦始皇結束了對巴蜀的巡視,與此同時,蜀郡尉常頞和巴忠,也開始一個出人,一個出錢,在蜀郡南邊的山林中,開始修築一條名為“五尺道”的道路……

  這就是整個秦始皇帝三十年裡,最值得說的兩件事之一。

  而第二件,和第一件事有些聯系,那便是塞北的屯田。

  剛被任命為“上河農都尉”的李冰之孫李靈,也在鹹陽報告後,開始了他的長途旅行,經過月餘跋涉,于秦始皇三十年八月上旬,抵達了北地郡在大河東岸新設置的“富平縣”。

  富平縣,這裡位于青山峽以北,是一片富饒的土地,自從前年李信率部在青山峽以南燒了一把大火後,匈奴遷徙殆盡,再無一人一畜。

  到了去年,李信和北地郡尉黑夫,又在此勝利會師,如今已修築了一座小邑,因為期望賀蘭山自此富裕而和平,故名“富平”。

  随着今年開春,大量關中屯田移民遷入,城邑周邊裡聚慢慢築起,這片因匈奴遷徙而冷清下來的土地,再度熱鬧起來……

  李靈初至富平,所見到的便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收粟景象。

  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止是那個在地裡與兵、農一起幹活,曬得皮膚黝黑的北地郡尉,還有立在田邊的一塊牌子,上面寫着富平縣和賀蘭山全體屯田軍民的口号: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PS:

  1.三十年,無事。——《秦始皇本紀》

  2.本章時間已是上一章的大半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