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3頁)

  臨淄、濟北、琅琊諸田将膠東發生的事看在眼裡,當然明白,秦始皇對齊地田氏貴族,已不再是割韭菜和剪草,而是要連根拔起了!

  在後世,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為了增加稅收,下诏度田,所謂度田,就是丈量土地,以限制豪強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數量。殺了一些豪強,于是郡國大姓紛紛起兵叛亂,好不容易才平定下來。

  度田尚且如此,何況是奪地強遷。光動你蛋糕已經不夠,直接搶了蛋糕,再糊你一臉,這對于紮根齊地七十二城兩百年的諸田而言,和要他們的命沒什麼區别!

  幸好這是秦朝,幸好六國貴族地位低下,否則,說不定朝野已皆是“請誅黑夫”之聲了。

  這場風波中,膽小的家族抱怨幾句後,隻能垂頭喪氣地上路,但有血性的人,已經在磨刀赫赫準備造反了。

  一時間暗潮湧動,齊地諸郡的危機,比曆史上嚴重數倍!

  與此同時,膠東北部盜寇遭到封鎖,處境艱難,要想活命就必須上岸。再加上“秦始皇死”這一謠言的催化,這把火,就這麼齊地燒起來了……

  想罷前因後果,黑夫看向陳平,問道:

  “你以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乎?”

  陳平卻搖頭:“恐怕難成氣候。”

  他分析道:“數十年前,秦昭王在位時,秦國強盛,南取巴、蜀,東割三晉荊楚膏腴之地,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以齊王為天下縱長,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緻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又以名将匡章為将,孟嘗君監軍,約從離衡,兼齊、韓、魏、楚之衆,西向逼秦,數十萬之衆叩關而攻秦。”

  “雖然窮盡三年之力,終于攻入函谷,但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缟,于是從散約敗,秦繼續因利乘便,宰割諸侯,終于一統天下。”

  “如今田氏兄弟倉促起事,殘齊遺士僅有四千,不如威、宣、闵王之極盛;約縱天下,招賢納士,不如孟嘗之得人;行軍用兵之道,不如匡章之智謀;隻能逞匹夫之勇,煽動輕俠作亂,縱然僥幸得逞一時,但終究會被撲滅……”

  陳平這是從整體實力來分析,在他看來,當年齊國極盛時,邀約數國合縱攻秦,尚且不能得志,何況今日以铢對镒?

  截至目前為止,田氏兄弟之亂,已經席卷濟水兩岸數縣,糾集了上萬人,準備進攻臨淄。看上去氣勢洶洶,但和秦朝一旦舉國動員,就能出動的數十萬大軍相比,算什麼?

  秦統一天下七年來,并未馬放南山,戰事一直在邊境發生,兵卒也保持了戰鬥力,并且擁有強大的後勤,真可謂“良将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反觀田氏兄弟的武裝,雖然暗藏兵器,還奪取了幾個縣的武庫,可平均到上萬人手裡,依舊層次不齊。輕俠技擊的訓練水平也低下,勇于持刺,怯于公戰,對上有戰鬥力的秦朝正規軍,定是不堪一擊。

  “你說的沒錯。”

  黑夫颔首,陳平分析的有道理,隻要秦朝不是像曆史上,秦二世政權那樣作死,對關東“群盜”視而不見,任由其坐大,等諸郡被各個擊破才匆匆出兵,局勢也不至于一發不可收拾。時間拖得太久,群雄紛紛效仿起兵,這天下,就徹底糜爛了。

  他也認為,田氏兄弟這次起兵反秦,非但無法成事,恐怕連浪花都激不起來。無他,秦始皇尚在,天下尚安定的情況下,調集大軍,槍打出頭鳥是很容易的,趕在六國舊地有人膽敢效仿前,田氏兄弟已遭剿滅。

  “再者,未能發動群衆,隻是純粹的貴族複國運動,是沒有搞頭的……”黑夫暗道。

  這次舉事,名義是複齊,主力無非是諸田及其門客,數千不願意屈從秦朝而做了海寇的貴族兵卒,還有地方上遭到律令約束,郁郁不得志的輕俠技擊。

  對齊地廣大黔首而言,雖然秦朝的稅比田齊重好幾倍,但眼下還沒到活不下去的程度,沒有理由冒夷族的危險跟着造反。隻會保持旁觀中立,看看情況,頂多幫忙吆喝幾聲。

  當然,也别指望官府能依靠黔首平亂,沒可能的,在齊人,至少是臨淄齊人眼裡,秦人不是什麼好東西,甚至是異族和侵略者。

  最後,陳平還舉了曆史上周朝一統後,三監之亂的例子,認為齊亂連武庚十分之一規模都達不到,就會無果而終。

  至于什麼時候撲滅,就取決于朝廷何時調鄰郡之兵去鎮壓了……

  黑夫聽懂了陳平的言下之意。

  “調鄰郡之兵?所以你認為,單憑臨淄郡,無法解決此事?”

  陳平一笑:“郡君别忘了,臨淄郡駐軍原本是萬人,去年卻因為膠東發現金礦,需要派人保護,調了兩千過來,今年陛下決定對海寇動手,又調了一千人來膠東守衛鹽場,于是臨淄守軍,僅剩七千……”

  “七千人,勉強能把臨淄城牆站滿,至于當地征召的徒卒,都是齊人,不值得信任,反而還要分出人手提防。要知道,臨淄城七萬戶,四十萬人,卻隻有四十個秦長吏!”

  所以,臨淄郡守、郡尉能守住臨淄就很不錯了,要他們自己平叛,要求實在高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