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5頁)

  “昔日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朕令王贲将軍以兵吏誅之,虜其王建,遂平齊地。此戰不像滅楚那般經年累月,用時不過兩月,也沒有大的交戰,更未濫殺齊地諸田,甚至還使其自實田,希望彼輩能各安其位,穩定地方。然而,齊地諸田又是如何回報朕的?販賣私鹽,勾結海寇,魚肉鄉裡,甚至還欲在莒南刺殺!”

  讓很多人失望了,發生在莒南的行刺,并未傷到秦始皇,他隻是在車翻時磕到了腳,原本腿腳就不太好的皇帝,現如今走路更慢了。

  皇帝甚至未因這場突如其來的刺殺而改變行程,在向各地發布口谕威懾宵小後,便繼續離開東海郡,抵達彭城。本欲派人去泗水裡找尋那口據說沉沒在此的大鼎,卻驟聞臨淄郡狄縣田氏兄弟作亂……

  秦始皇帝隻是皺了皺眉,一如往常般,發予群臣議之,不過,群臣中,對這次動蕩的性質争論不一。

  有人認為,做臣子的絕不能興師動衆,誰興兵聚衆那就是造反,更何況田假已悍然稱王!這是齊國貴族欲圖複國的反撲,對于造反的人絕不能寬恕,應當立刻由朝廷發兵擊之。

  但又有部分大臣以為,如今天下歸為一統,各郡各縣的城池都已鏟平,民間所有的兵器都已銷掉,示不複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派出去的官吏都忠于職守,四面八方都像輻條向着軸心一樣地統于朝廷,在這種情況下,哪還人膽敢造反?

  故他們認為,和臨淄郡守彙報的一樣,在千乘、狄縣跳梁的衆人,不過是一群偷雞摸狗的盜賊,不值一提。想必臨淄的郡守郡尉,很快就可以把他們逮捕問罪了,朝廷不必急着征兵。

  說是叛亂的,是害怕齊地真的亂起來,說是群盜的,則是欲讨好皇帝,刻意貶低反叛者。至于臨淄郡守,若轄區内發生大叛亂,他就要被問責,群盜則不然,隻要處理得夠快,再将源頭推給膠東,或許能免于譴責。

  最後,秦始皇拍了闆。

  “不論是群盜還是叛亂,皆不可恕!”

  秦始皇這一趟東方之旅很不舒心,封禅遇雨,儒生譏諷,方術士哄騙,接着就是一場差點成功的謀殺——當然,平安無恙的秦始皇帝,在賞賜趙高的同時,更認定自己得天庇佑,方能無事。

  總之,這趟巡狩,皇帝遇上了太多的糟心事,如今刺客隻死了名力士,主謀還未抓到,他心裡窩着火,光将東海、琅琊那些被逮捕遊俠兒嫌疑犯下獄,并不能澆滅怒意。

  眼下狄縣叛亂,更是火上澆油,徹底引發了皇帝的惱怒!

  “昔日六國之中,最仇視秦的,無非是趙、楚!朕親臨邯鄲,坑相仇數百人,今趙地卻無人敢反。後來,王翦老将軍橫掃楚地,殺項燕,斬首虜十萬級,楚地亦無人敢反。偏偏是不戰而降的齊地,卻出了數不清的亂子!”

  秦始皇認為,這場動亂,與朝廷政策無關,是因為齊國人散漫造次,而造成這種狀況的,恰是秦軍當年一統時威懾不夠……

  孟子認為,天下定于一,但隻有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秦朝一統,卻是摒棄了王道,改走霸道、兵道,以殺人為功。

  秦始皇帝在泰山封禅時,也有撿起王道政治,同關東士人貴族合作的意思,但收獲的卻盡是失望。

  看來,有必要讓齊人,見識一下他們在統一戰争裡錯過的東西……

  “朕意已決!”

  掃視衆人,秦始皇下令道:“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

  “為政寬緩,糾之以猛。今齊地之亂,必以火燔之,再以嚴刑厲法治之!”

  他從來就不是一個仁善的君王,須得讓所有齊地人知道……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

  于是秦始皇下令:“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辍其行,朕也不會因為幾隻螳螂在前攔道,就将這承載天下的車輿停下!任何敢擋在車前的,皆将被碾為粉末!”

  他立刻派人去與臨淄相鄰的諸縣,通知各地守、尉,要嚴防當地諸田響應群盜作亂,鎮住本地後,若有餘力,可發兵支援臨淄……

  尤其是膠東!

  “黑夫信誓旦旦說年内剿滅海寇,伏東海之惡波,如今半年過去了,非但未能牽制住海寇,更使之流竄數百裡入臨淄郡為亂,黑夫、任嚣二人在做什麼?”

  “派人傳朕诏令,此事先由臨淄、膠東、濟北三郡協作鎮壓,再發虎符,令任嚣以舟師,黑夫将車馬步卒,水陸并進,若一月之内不能平定,則使通武侯王贲帥大軍入齊!”

  秦始皇還有未言之意,黑夫等人,最好在通武侯大軍到之前,便将那些所謂的“群盜”剿滅!

  若不能……這些個守、尉,就能和因刺殺案被牽連的琅琊守、尉一起,卸下官印,入獄待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