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塞北鷹鹫的故事後,黑夫道:“皇帝陛下就如那鷹父,扶蘇猶如鷹子。以我之見,陛下是在逼公子扶蘇,将他推出鹹陽這舒适的巢穴,推下萬丈深淵,逼他飛啊!”
要是想猜測皇帝的複雜權術心思,那還是省省吧,将自己的想法隐藏,等那些會錯意的“聰明人”一個個急匆匆跳出來站隊,是做君主的基本能力。
可若是把秦始皇的身份看做一位“父親”,以黑夫對秦始皇、扶蘇這父子的了解,他這波操作的用意,卻不難猜。
中國式的家長,講究的是虎父無犬子,驕傲的雄鷹,更想要一個真正的鷹之子。
他們會對後代抱有期望,讓他們往自己認為“對”的方向走。
皇帝對扶蘇的期望無疑是很大的,當年北征匈奴之前,秦始皇就召見黑夫,對他說什麼“先知稼穑之艱難,乃逸。”
然公子王孫,未嘗目觀起一撥土,耘一株苗,不知幾月當下,幾月當收,安識世間餘務乎?
軍旅之事亦然,若隻聽聞千裡之外的捷報,未嘗與大軍共同出征,聞金鼓震天,視狼煙滾滾,豈能知兵事之艱難,而明北逐匈奴之必要?
這些事情,都是皇帝想要扶蘇知道的,希望扶蘇經曆這些後,歸來時,少些悲天憫人,少些虛僞之仁,變成一位剛毅果敢的公子!
那次扶蘇當監軍,曆練顯然多于貶斥。
但事情和皇帝想的不太一樣,扶蘇歸來後,的确更注重實際,少了些空談,但偏偏此子的固執,像極了秦始皇——目睹征戰之事後,反而更加認定,國雖大,好戰必亡。見到戍卒役夫的辛苦後,認為适當的松弛才是正确的治國之道。
在對百家的态度上,扶蘇也與秦始皇持不同意見,屢屢進谏,讓秦始皇十分惱火。
在秦始皇看來,鷹,當翺翔于天,不可一世,目越千裡,統禦全局,可扶蘇呢?目光卻悲天憫地看着地上的雞鴨小雀,甚至将心比心,這樣的人,豈能治國?
于是,就像老鷹将雛鷹推下懸崖一般,這次任将,是秦始皇作為父親,給兒子扶蘇的最後試煉!
他仿佛在說:“好啊,你小子天天在朕耳邊逼逼,這也不行那也不對,你行,你來!”
說着,就一腳把扶蘇踹出了窩!
扶蘇這會也一臉懵逼,卻不得不前往荒蕪的北疆,做一件全然陌生的事。
是有些好笑,但黑夫想想就笑不出來,用幾萬條人命,給兒子試手,也太過兒戲了,但這做事的風格,的确很秦始皇。
更何況,還加了楊端和、黑夫一前一後兩個保險,最糟的情況,也不至于全軍覆沒。
當然,這隻是黑夫的猜測,但他覺得,與皇帝的想法,大概相差不大。
他還對妻子解釋監軍和主将的不同之處。
“監軍隻需要監督糧秣,監督主将,不需要做出決斷,對扶蘇而言,并非什麼難事。”
“但作為主将就不一樣了,那可是将幾萬條人命攢在手裡,遠征異域,會遇到無數艱難險阻,讓人焦頭爛額,需要臨時決斷,必須時刻考慮大軍的利弊。”
黑夫帶過偏師,也當過主将,當然知道其中難處。
尤其是,為将者,要收起自己的仁慈之心,慈不掌兵,若對士卒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别說打仗了,每天按時行軍都難。
而有時候,主将的決斷,會讓讓一部分人生,而讓另一部分人死,所以必須硬下心腸,懂得取舍。
若對敵人心慈手軟,可能會放虎歸山,反受其咎,甚至全軍覆沒。
“陛下或許是希望,公子扶蘇在手握權力,肩膀上擔過責任和人命後,能學會去仁,識利,能做決斷取舍。”
也是巧了,這次曆史上本不該有的東北之役,确實是再好不過的試煉副本了。
考驗的不僅是扶蘇的心性,還有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