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1頁)

  四艘船停在沙灘上,在風浪拍打下,傾斜得厲害。浪頭跳得比船頂還高,以迅猛不可阻擋之勢,從船頭到船尾,掃過甲闆。風帆已經降了下來,桅杆搖搖晃晃,船闆咯吱咯吱地響,仿佛下一次,就會被浪花打散,讓人心驚膽戰。

  除了船長和少數人,所有人都不敢在船上呆了,他們就這樣瑟瑟發抖地站在岸上,躲在海岸岩洞裡,希望天亮時風暴會減弱下去,但是希望落空,次日天亮時,狂風比以前更猛烈,海面濁浪滔天,而僅剩的四艘船裡,有一艘桅杆折斷,也已廢了。

  “孺子,看到了麼?”

  尉陽自加入舟師以來,還沒經曆過這麼大的海浪,咬着嘴唇心疼地看着自己的船,徐福卻哈哈笑了起來:

  “海就像女人,脾氣捉摸不定,昨日可能對你百般柔情,今日或許便烏雲蔽日,怒濤拍岸,要将你撕碎。”

  唏噓一陣後,徐福又歎道:

  “可不管脾氣如何,男人還是離不了女人,就像你我離不開海一樣。”

  一直到了第三天,劇烈的風暴才漸漸平息,數百人驚魂未定地回到船上,發現船艙進水,食物多半被水浸泡過,不趕緊暴曬就要發黴,倒是黑夫讓他們帶的菽豆,被海水泡了一天一夜後,居然發出了嫩芽……

  喝完豆芽湯,待到風平浪靜後,四百餘人擠在四條船上,繼續向東進發,這之後不過兩日,負責遠眺的水手大喊:

  “五百主,海岸走向又變了!”

  果然,海岸再度偏轉,蜿蜒向北。

  “快到了。”

  尉陽松了口氣,徐福則喜滋滋的在地圖上寫寫畫畫,他們的航行證明,這片部族林立的土地,的确如黑夫所畫,是一個“半島”。

  是夜,船隻夜泊時,徐福站在船頭,手持牽星闆,對照着六壬星盤,測量他們所在的緯度。

  後世之人總以為,緯度測量的前提是證明地球是圓的,但即便徐福他們認為大地是平的,也絲毫不影響緯度測量。依靠北極星的高度與地面夾角來測定緯度,在北半球非常适用,精确而方便。

  “郡守将牽星術引入到軍中,斥候測得,那滄海君最後的據點臨屯,緯度三十八度……”

  而他們眼下所在的位置,是三十六度。

  那股狂風亂流已經完全熄落下去了,接着便是一場可利用的東南風,四艘艨艟撐起它的兩面硬帆,借着風勢急駛着,它盡量靠岸,帆索扣在右舷上,一路向北。

  至此,他們已經完全離開了弁辰地盤,繞到了東濊,數日後,當徐福再次測量緯度時,他們已逼近三十八度。

  岸上的岩石都披着無邊綠茵,人們還可以看見成群的獐子在樹林裡和平原上跳躍着,不多時,一座高高屹立在山上的木制城邑出現在眼前,海邊還有許許多多的木筏竹筏,很多人在試圖将它們推下海……

  而在十數裡外,有一支黑壓壓的軍隊,正跋山涉水,朝這邊飛速靠近,那是公子扶蘇親率的大軍。

  “正好是八月最後一天,合兵于此。”

  徐福和尉陽相視一笑。

  “看來,吾等來的還不算遲!”

  ……

  秦始皇三十四年八月最後一天,朝鮮半島東海岸的臨屯城(韓國江原道),這是濊人建立的一個小邦,其實就是個木牆圍欄的小寨子,與北邊的小邦真番一樣,一度臣屬于箕氏朝鮮,這也是滄海君最後的流寓之地。

  但滄海君長達一年的流竄,也到此為止了。原本滄海君的打算是,避開秦軍的鋒芒,帶着部衆在三韓、東濊間流竄,若秦人派軍隊追擊,定會被多山的地貌折騰得疲憊不堪,也會闖入各部領地,引發矛盾,滄海君便能煽風點火,糾集不知秦糾集有多強多大的當地部落,騷擾秦軍,使之折戟而歸。

  可過去大半年間,秦軍卻改變了孤軍深入的策略,改派商賈深入馬韓、東濊,用紅糖、刀具為敲門磚,與各部建立貿易關系,還用了毒計:各部若無貂皮,可以滄海君部衆人頭換取貨物……

  諸部貪秦人之利,滄海君部衆屢遭土著劫殺,跟他一起流亡的核心部署本就隻有三千餘,數月來,竟損失了一千多人。

  滄海君隻好加以反擊,奪取了東濊臨屯作為落腳點,此地東臨鲸海,眼下,秦軍、馬韓、東濊數千人從陸路三面包圍過來,若不想全滅,就隻能指望造船出海,逃到辰韓、弁韓去……

  但他們的希望很快落空了,清晨,四艘戰船卻忽然出現在東海岸,恍如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