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第9頁)

  “父親沒征到那狗屠樊哙,還叫他跑了,也不知昌南侯是否會愠怒。”

  黑夫也是離奇,點名想要的人,第一個就是個屠狗輩,也不知他是從哪聽說的名字。

  蕭何知道,那樊哙是劉季好友,為人豪氣,頗有膽略,一身武藝,有十人之敵。

  但樊哙一聽蕭何說要征他南下,先支支吾吾,說欲回家告别老母。結果第二天蕭何派人去一問,竟是人去屋空,樊哙這厮,帶着家人,連夜跑到沛縣周邊的山澤裡去了!

  放樊哙出城的小吏叫任敖,也一并跑了……

  鄉裡鄉親,蕭何也沒有窮追不舍,隻是長歎了一口氣。

  “苛政猛于虎,逃戍如逃死。”

  而黑夫點的另一個人,周勃,蕭何一詢問,才得知也早就遠戍塞北,好幾年沒回來了。

  縣中其餘官吏,如夏侯嬰、周苛諸輩,知道征百越是差事,第一次戰争去的人,十死三四,皆不樂南行。當地豪貴呂祿、王陵、雍齒等輩更不必說,态度消極冷淡。

  按照黑夫早年向秦始皇提議的“南人戍南,北人戍北”,這場戰争,乃淮漢以南諸郡出人,不關泗水郡的事,蕭何本就不想害這些鄉黨,見狀也不強迫,征辟不成,便兩手空空地上路。

  倒是同行的卒史周昌,久聞昌南侯之名,又羨慕蕭何、曹參四年内飛速升官,挺有興趣去南軍效力。

  可一個周昌,不知能否讓昌南侯滿意,這是蕭何父子憂慮的事。

  周昌建議道:“蕭君,昌南侯不是說,要在南郡再征……征一次兵,耽擱些許十日,與蕭君三月會于豫章。既然時間充裕,不如在沿途郡縣,看看有無壯士,一并帶去。”

  “隻好如此了。”

  蕭何颔首,随即将南昌亭長喚來,問後得知此地叫“南昌亭”,不由與周昌、蕭祿相視而笑,竟與他們的目的地同名,也是巧了。

  又得知淮陰縣城,就在河邊兩裡開外,乘車過去僅需兩刻。

  說做便做,想着沿途抓幾個“壯士”應付黑夫的蕭何,決定讓周昌看着船,自己帶人去城裡走走看看。

  出發前還囑咐衆人,将官吏服飾脫了,穿上常服,不要引起地方騷動,一路來民生艱難,蕭何很排斥地方官大張旗鼓的奢侈接待。

  雖然心裡不太樂意南下,但在其位謀其政,坐在車上,酷似一位文士的蕭何,也不住遠眺闊野,觀察此地形勢,對兒子道:

  “淮陰阻淮憑海,乃兵家要地也,春秋時,夫差欲通中國,道出江淮,即從事于此。”

  當年吳王夫差為了争霸中原,不惜動用舉國之力,在江淮間開鑿了一條運河“邗溝”,吳船遂能繇此而北,淮陰就成了水陸沖要,淮水沖刷而成的平原一片沃野,有開殖之資,四通八達的水網,又有漕運之利。

  “昌南侯欲先平閩越,此地必為中原糧秣南下之樞紐,可在南昌亭築一大倉,屯糧十萬石!”

  思索間,一行人已進入淮陰縣城。

  他們雖是便服,但手持千石大吏的符節,守門的兵卒連忙讓道。

  蕭祿一馬當先,年輕人心性好玩,忍不住左顧右盼。

  時人以淮北泗水、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的東海、江東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三楚習俗略有不同,第一次出遠門的蕭祿看到與淮北有異的衣着,物産,覺得頗為新奇,哪裡熱鬧往哪湊。

  蕭何則時走時停,讓下人去詢問當地物價,尤其是五谷的價格。

  問了一圈下來,發現幾乎所有糧食,都比泗水郡貴了數倍,每石高達兩百錢!按理說淮南亦是糧倉,再加上堆肥漚肥之法也傳到了這,當不至于此。

  再一問,當地人都說是因為官府征糧,糧食都經由運河,送到南方去了,江東那邊,有十萬張嘴等着吃飯呢,本地糧食少了,價格自然就貴了……

  蕭何不由暗暗歎息:

  “兵法有雲,邦國之所以因作戰而貧困,是由于軍隊遠征,不得不千裡挽粟,耽擱數月,人吃馬嚼,糧食送到時,早已十不存一,還需大量勞役來回奔波,這必使百姓貧窮,糧價飛漲,力屈财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