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衛生常識,是靠了無數赤腳醫生,一個鄉一個村的宣揚,才得以普及。可黑夫上哪找那麼多醫生去?尤其在南方,鄉間往往有十個巫祝,卻難覓一位醫師。
子嬰的想法倒是簡單,交給官府去做啊!反正現在各郡都開始使用雕版印刷術,用來印制律令條文,将小冊子印上數百份,分發到每個城市,讓縣令、鄉啬夫、亭長、裡正一層層宣揚不就行了。
這倒是個不錯的辦法,畢竟秦朝的統治深入基層。
但黑夫搖搖頭,在南郡、豫章行得通,但長沙、衡山兩郡乃楚國故地,在許多地方,秦吏根本管不到鄉鎮裡闾。加上稅率極高,徭役頻繁,黔首與官府日益對立,對抗的情緒,會讓他們恨屋及烏,容易流于形式。
子嬰覺得黑夫多慮了,勸他道:“昌南侯,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衆!君侯有憂國憂民之心,那些黔首若不領情,死了也是活該。”
“此事若不使衆人知之,做與不做有何區别?”
黑夫認為,百姓不需要知道太深奧的學識,但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常識,卻萬萬愚不得。思慮間,恰好聽到營帳外,傳來士卒拉練的聲音,頓時萌生了一個想法,拍着額頭笑道:
“真是騎驢找馬,散播這本《常識》的人,不就在眼前麼!”
……
《常識》,這是黑夫給這小冊子取的名,而第一批知曉它的人,便是槠亭營的數千人。
按照黑夫的要求,每個屯都發放了一本,每日訓練結束後,百長、屯長或者識字的軍吏,就會捧着書冊,将上面關于水蠱病的常識,以及預防之法,大聲告訴盤腿而坐的士卒們。
讓他們明白,昌南侯勒令軍營搬遷,并要求士卒飲井水、開水,不得四處便溺的原因……
士卒們常被點名出列,背誦一些前世小學生的衛生常識:
“飯前便後要洗手。”
“病從口入。”
“喝生水,滿腹蟲。”
這座營地的兵卒,多因染上了水蠱、瘧疾,發病難以成行,體質差的人早死光了,慢性病患者,撐到黑夫和陳無咎抵達,喝了一個月的藥,略有好轉,不少人已經痊愈。
有了切膚之痛後,對學習衛生常識,防範水蠱,士兵們十分積極,對昌南侯的感激之心也愈發濃烈。
除了士兵,來營地幹活的數千名本地民夫,也被強拉進來,排排坐下,聽軍吏講課。每兩個民夫,還會受到一名士兵監督,直到他們磕磕巴巴背出那些常識斷句,才能吃飯。
黑夫還突發奇想,将這些短句,當做巡營口令,如此一來,哪怕最笨的兵卒,不識字的民夫,也能脫口而出。
這下,本地民夫們總算知道,自家父母、叔伯們的腫脹早死,到底是什麼毛病。聽到“斷子絕孫”的恐吓,皆汗如雨下,嘟囔說回去以後,定要學着軍營裡的辦法,再不讓孩子喝一口生水。
黑夫看着營内“講文明,創衛生”的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十分滿意,對子嬰、陳無咎、利倉等人道:
“兵法有雲,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
“戰技如此,常識亦如此,不出一月,營中兵卒、徭役皆知水蠱之疾的可怕,等打完仗,衆人回到故鄉後,便能讓家中五口人知曉……”
雖然這法子有點慢,卻最為有效,子嬰點點頭,默默記下,這裡發生的一切,他都會寫入奏疏裡,送回鹹陽讓皇帝看到。
黑夫決定将這本小冊子,先在南征二三十萬軍民裡推廣,再以他們為媒介,傳給家人、鄰居,慢慢向外傳播,幾代人後,百年之後,終有一日,它們會變成全天下,人人皆知的常識!
讓這些知識,能被千家萬戶接受。
讓這片土地,早日擺脫瘟神肆虐!
“南征軍不止是征服者,是拓殖隊。”
黑夫滿懷期待。
“他們還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