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第7頁)

  首先是規模,這裡已聚集了兩萬兵卒,另有兩萬民夫,營壘比淮陰縣城大三四倍,而且規劃得井井有條。

  其次是精神氣,會稽、豫章的兵卒勞師久持,已經沒了銳氣,更有前線傷病不斷被送回來,他們都眼神空洞,仿佛剛從鬼蜮裡脫身。

  但武昌營不同,這裡洋溢這一股朝氣,尤其是南郡兵,訓練時口号喊得極大,聲震四野,整個營地都聽得到。

  加上韓信初到時,正好昌南侯所作《常識》送達,印刷了數百本,發到每個營中,讓百長、屯長教兵卒民夫學習,頒布了韓信從神秘老翁送他的兵法裡,聞所未聞的新規:比如軍中糞便統一處理,駐紮期間,不得飲用可疑生水等……

  但行走營中,韓信也覺察到了一些事。

  比如,屯長們在宣講《常識》時,會特别強調,此乃昌南侯愛兵如赤子,又思及諸郡鄉黨之疾病痛苦,故而作之,言下之意,是要士兵們對昌南侯感恩戴德。

  南郡兵亦視自己為昌南侯嫡系,高人一等,而視其他郡的兵為雜牌。

  韓信若有所思,将這些事禀報給蕭何後,蕭何卻在沉吟後道:“這不是你該關心的事!”

  或許是認為韓信太閑,身為大軍後勤部長的蕭何,也給他安排了一樁差事:作為什長,帶着十個兵,監督一百名徭夫幹活。

  韓信心中略有失望,但也知道,在秦軍中,沒有一蹴而就,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發于卒伍。

  “昌南侯當年也是從什長做起,最終建立功名,能将數十萬大軍。”

  韓信隻能如此安慰自己,雖然,秦滅六國那樣的浪潮他是趕不上了,但韓信一直覺得,這天下,絕不會一直太平下去,他遲早有表現的機會。

  萬幸,此時已是四月下旬,地已經種完,韓信他們不必整日躬耕壟畝,隻需要去附近的林地砍柴伐木,以供大軍每日之需——四萬人每天兩頓飯,可要燒不少柴火,昌南侯勒令士卒,必飲燒開過的水後,消耗更大。

  但對于每天都要生兩次火造飯的古人而言,就着爐竈的餘溫,順手再燒一釜水,隻需多花半刻功夫,非要拿這做借口飲生水,說白了,還是無知,還是怕麻煩。

  這伐木工作看似簡單,實則也不易。

  韓信需要起一大早,帶人去武庫領取數十把銅、鐵斧頭,再離開營地,在林地邊召集民夫,将工具分發。

  幹活期間得時刻警惕,萬一這群民夫扛着斧斤作亂,或者鑽進林子逃跑,必須馬上抓住,若放走一二人,韓信就要倒黴了。

  到了傍晚,還得将斧斤一一收回,一把不能少,有殘缺損壞的,要立刻禀報給武庫吏,若禀報不及時,責任還是要韓信承擔。

  韓信絲毫不敢松懈,好在他有一種組織大規模活動的天分,來的路上,生性孤僻的韓信,卻耐下性子,盡力與袍澤攀談,稍微熟絡,知道誰老實,誰奸猾,誰靠譜。

  到了地方後,安排兵卒分成五組,分别站立,能照顧到每個角落,又能彼此看見,一旦出事,便能八方馳援。

  韓信自己,則站在一個能俯瞰整片林場的小丘上,他目光警惕,眼睛在徭役、兵卒身上不斷跳躍。

  斧起斧落,咚咚響聲不絕于耳,相伴的還有嘤嘤鳥鳴。

  韓信不由想起,那位教授自己兵法的老翁,有時候,自己在淮水邊釣魚,他就會在身後唱起歌謠。

  “伐木丁丁,鳥鳴嘤嘤。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嘤其鳴矣,求其友聲……”

  小鳥為何要鳴叫?它隻是為了求知音。

  老翁的歌聲滿是孤寂,韓信當時不懂,後來才恍然大悟:大概是他一生中,從未遇上知己之人,腹中韬略,也沒了揮灑的舞台。

  相比而言,韓信覺得自己是幸運的,雖在家鄉蒙受大辱,但也因此遇上了知音。

  蕭何是他的知音,這份恩情,韓信會記一輩子。

  但蕭何,并不是韓信的梧桐木,因為他也居于人下,做不了主。

  “我何時,才能一鳴驚人,才能脫穎而出呢?”

  歎了口氣後,韓信決定還是先做好眼前事,這片林地,竟成了兵仙的第一個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