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第1頁)

  本該是曆史上攪動天下風雲的豪傑,如今卻如此落魄。

  他掃視滿帳胡人王侯,最後目光定在冒頓身上,朗聲道:

  “我乃楚國上柱國項籍之仲父。”

  “項梁!”

  “幸得烏氏家主庇護,不遠萬裡來此,是想要為楚國,與匈奴大單于,結盟!”

  ……

第0835章

世無忠臣

  “朕平時清閑的時候,丞相都不來,卻偏要挑朕閑樂燕居,美女在前的時候來見,這是欺朕年少?”

  二世元年,十二月下旬,鹹陽章台宮,丞相李斯告辭後,二世皇帝胡亥收起笑容,勃然大怒!

  方才,他才欲擁着三名美女享樂,郎中令趙高就來報,說李斯請求觐見,頓時老大不高興。

  胡亥居深宮不出,已經有幾個月了,一面是外邊盡是群盜叛軍橫行,丢失郡縣的消息,他無時無刻不處于惶恐中,卻又沒有收拾山河的本事與決心,隻能靠女色和醇酒麻醉自己,試圖告訴自己:

  “反正外有王贲,内有李斯、趙高,小小叛亂,天塌不下來。”

  另一方面,卻是因為趙高勸說。

  “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所以才自稱為‘朕’。況且陛下還很年輕,未必什麼事情都懂,現在執掌朝政,面對那些繁瑣的案牍之事,若獎懲稍有不妥當的地方,就會把自己的短處暴露給群臣,如此便不能向天下人顯示陛下之聖明。”

  “更何況,方術士及巫祝有言,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于神,陛下不妨效仿始皇帝,深居宮中,使群臣莫知行之所在,百官受決事,悉于鹹陽宮,等他們将公事呈奏上來,臣再與侍中習法者奉于陛下,以做抉擇。”

  “如此,則陛下便可一面垂拱而治,一面又能讓群臣覺得,陛下乃始皇帝一般的聖主,高深莫測,不敢欺之!”

  這本是趙高攬權的伎倆,但胡亥對趙高無比信任,竟信了他的鬼話,開始效仿秦始皇晚年做派,不再上朝,而深居在宮禁之中,有酒池肉林之樂,樂得當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軍國大事都扔給掌玉玺的趙高來做決定。

  一時間,鹹陽俨然分了内外朝,内朝是趙高為首的胡亥潛邸親信,而丞相、禦史大夫及九卿等卻連胡亥的面都難得見到。

  王贲、馮去疾在外,管不着朝中事,李斯雖在鹹陽,但這老狐狸本非直臣,謀身在前,謀國在後,雖看出趙高有争權奪利的野心,但想着艱難時局“相忍為國”,加上不欲得罪胡亥,竟順其心意,也未曾發難。

  但随着十二月初,“馮劫投敵”一案爆發後,馮去疾全家被捕入獄,“據說”年邁的馮去疾甚至遭到了殘酷拷掠,朝野嘩然,李斯再坐不住了,屢屢請見胡亥。

  但趙高卻從中搞了鬼,在李斯面前卑躬屈膝,自告奮勇要為其通風報信,一面卻老是乘胡亥性緻大發時引李斯入宮。

  胡亥壓着火氣接見了李斯,聽這白發蒼蒼的老頭子長篇大論陳述“馮劫降黑”的疑點。

  李斯說,說這可能是黑夫的反間之計,欲使鹹陽生出内亂!

  胡亥心中已有決斷,故頗不耐煩,若非趙高在旁邊使眼色,幾乎當場發火!

  等李斯走後,他立刻摔了個銅燈架,罵道:

  “馮劫投降黑賊,證據确鑿,不但有殘兵輾轉逃至漢中陳述當日所見,更有馮劫罵朕得位不正,号召關中人士響應的檄文,還有什麼好說的?”

  秦律:“将自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衆,命曰國賊。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

  趙高是律令高手,子為國賊,全家株連,這是郎衛逮捕馮去疾的理由,沒人挑得出毛病,唯一的問題在于,馮劫之事是否屬實。

  但趙高卻不忙着調查,反又指使女婿閻樂,給馮去疾羅列了更大的罪名:“付托不效,專恃欺隐,以市米則資賊,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賊兵薄武關。”

  胡亥被其洗腦,信之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