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燭殘年的王贲,能否走到鹹陽去,尚是一件未知數。
王贲歎了口氣,屏退衆人,隻留甘棠在安車上,與其促膝密談。
“甘棠,你是王贲看着長大的,我也不瞞你。”
“我此番歸朝,是因為想通了一件事。”
甘棠心中一驚:“什麼事?”
王贲指了指車外,又指了指車内:
“攘外,必先安内!”
“在我看來,黑夫雖已起勢,實不過肘腋之疾,項籍來勢洶洶,亦隻是是腠理之病。”
“鹹陽的亂象,才是大秦的心腹之患!”
“凡戰法必本于政勝,不管我軍在前線如何英勇作戰,取得的勝勢,都會被鹹陽的胡來葬送掉。”
王贲咬着牙,固執而堅決:“陛下身邊有奸佞,在蒙蔽他,倒行逆施,濫殺忠良,我請陛下誅之,今上卻于心不忍,李斯也屍位素餐,那奸佞趙高得以繼續掌權,甚至都圖謀到老夫身上來了!”
甘棠已是聽呆了,隻道:“世人皆知太尉乃秦之柱石,鹹陽再糊塗,也不至于……”
王贲卻道:“馮氏亦是輔政之臣,先帝肱股,不也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族滅了麼?鹹陽的奸佞能做第一次,誰知會不會做第二次?”
“眼下,我若隻身而回,在鹹陽等待我的,會不會是李牧的結局呢?”
王贲記得父親說過,他一生最難對付的對手,便是趙将李牧。
李牧的戰績十分耀眼,他曾大匈奴,滅襜褴,破東胡,降林胡,使單于奔走,不敢近趙邊城,秦朝一統後,将李牧入祭靖邊祠,實至名歸。
而李牧任趙國大将軍那幾年,更以一己之力,扭轉了趙國敗局,擊秦軍于宜安,大破秦将桓齮,受封為“武安更誇張的是,王翦為秦将攻趙時,李牧以弱勢兵力,讓王翦找不到任何破綻。
最後還是李斯建言,對趙國實施反間計,派間諜給趙王遷寵臣郭開不斷送金帛,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将顔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賜死……
據說,李牧右手殘疾,他拔劍自刎卻夠不着自己的脖子,最終隻能口銜寶劍,把寶劍頂在柱子上撞柱而亡!
與王翦齊名的一代名将,最後竟落得這般下場,實在令人唏噓。
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大破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将顔聚,遂滅趙。
王翦打完這一仗回到鹹陽後,便對王贲感慨:
“戰時看似難分勝負,但向使李牧為秦将,而我為趙将,則必是牧勝我敗!”
兔死狐悲,所以王翦才對後背安全十分重視,在秦始皇令其滅楚時,多購田宅以消皇帝疑心,也讓那些讒言失效。
作為王翦的兒子,王贲自然明白這點。
敵在鹹陽宮,這仗,沒法打!
“總之,彼輩一日不除,忠良有旦夕之虞,前線将士也難以安心作戰。”
王贲望向西北方:“所以我要回鹹陽去!”
“逐君側之惡人!”
……
逐君側之惡人,也就是清君側,甘棠知道,其實早在春秋,就有人打過這個旗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