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第5頁)

  黑夫誇了誇老夥計,季嬰治民、領兵的确不行,不過搞情報還不錯,畢竟許多年前,季嬰就當過郵人,拆信是一把好手,還順帶打探消息,更替黑夫去鹹陽接過家眷……

  “王贲詐死誘我冒進,不是沒這種可能,但代價太大了……”

  據那那宛人陳恢說,目前王贲軍還在封鎖消息,秘不發喪,這是因為所有人都知道,王贲乃南陽十餘萬大軍主心骨,一旦士卒得知他已死,必然軍心大亂,士氣降至冰點。

  “再者,縱王贲派人詐降,也不該找呂齮,此人曾任臨淄守,與我有過節,若是平日他來降,我都會起疑心,不過現在嘛……”

  黑夫指了指陳恢獻上的呂齮書信,以及南陽郡所掌握的北軍撤退計劃,布防地圖。

  這些看上去不似作僞,是真是假,派前鋒過去試探一下就知道了。

  “不過小心是沒錯的,我自将三軍集合北上,你則多派哨騎,去北邊哨探消息!”

  季嬰奉命而去後,黑夫再度回味這“喜訊”,卻隻覺百味雜陳,不知該喜該悲。

  他感慨道:“雖然在兵勢上始終未曾赢過王贲,被其阻于南陽長達半年之久,這意味着,天下人要多流半載血汗,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但是,我并不覺得羞恥!”

  “隻因為,對手是王贲,是通武侯!”

  王贲強起領兵,讓黑夫難進一步,敲得韓信滿頭包,讓項籍也吃了悶虧,但王将軍,終歸敵不過時間啊。

  廉頗,終究還是老了,可悲,可歎。

  敬重歸敬重,但既已确定王贲之死,這時候黑夫若不趁火打劫……

  他就不姓黑!

  ……

  “王贲軍二十餘萬,撇去在漢中、三川、颍川的,南陽便有十五萬之衆,先前十萬在穰、新野、宛城防禦我軍,五萬在丹陽、析縣守護馳道。”

  事不宜遲,是日,黑夫立刻召開軍議,讓季嬰将共尉、陳嬰、垣柏等都尉司馬喊來,商議追擊之事。

  季嬰奉命陳述所獲情報:“但據南陽守告知,宛城的五萬之兵,大半已開始撤離,隻剩下少許留守者,以及許多空營,其餘人皆攜帶甲兵糧食,離開南陽,沿着馳道,往丹陽而去,司馬鞅在那接應……”

  “此外更有三萬兵留守穰縣(河南鄧縣),兩萬兵留守新野(河南新野),以阻礙我軍發覺後北上追擊。”

  在守襄陽時立下大功的共敖之子共尉,點着地圖道:“如此說來,若要去接收宛城,當走新野,那兒平地闊野,且有南陽守答應的内應。而若想迅速追擊,則要走穰縣,敵軍三萬人,且依鄧林之險!”

  從穰縣到郦縣(河南南召縣),其間相去六百裡,南北雖無基築,皆連山相接,又因穰縣過去是鄧國之墟,故曰鄧林之險。西控商、洛,南當荊、楚,山高水深,舟車辏泊,稱之為襄漢之藩籬,秦楚之喉嗌,亦不為過。

  被安排斷後的三萬人以穰縣為基地,背靠鄧林,沒有絕對兵力優勢的話,勝負絕不是三五天能決出的……

  而黑夫手裡的兵,較去年有所增加,但五萬兵在漢中,由韓信指揮,兩萬在東門豹處,此刻在襄樊的,隻有八萬……

  黑夫思索後到:“我自将兵五萬臨穰縣,共尉、陳嬰、季嬰,汝三人帶三萬人去新野,待奪取當地後,陳嬰繼續北上接收宛城,共尉則向西,擊鄧林之後,如此,則穰縣三萬人可擒也!”

  東海郡東陽縣人陳嬰問道:“那退往武關的十萬敵兵怎麼辦?”

  黑夫自有主意:“我會讓騎兵司馬老五帶三千車騎,沿漢水往北,去丹水、均水之交處,與東門豹彙合。”

  “東門豹帶着兩萬人在丹陰,我已派人去告知他,有他與老五在,敵軍決不能順利撤往武關。”

  共尉有些可惜:“東門叔父雖勇,但畢竟兵少,等吾等奪取穰縣趕到丹陽,敵軍恐已入關了……”

  黑夫教訓他道:“孺子,貪多嚼不爛,先吃完碗裡的,再看釜中的!”

  黑夫何嘗不想畢其功于一役?隻可惜南軍什麼都好,就是機動能力堪憂,遠不如擁有大量車騎的北軍,這是天然劣勢。

  衆将尉領命離去,已經升官做了都尉的陳嬰卻又來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