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再加把勁,取得扶蘇的信任,超過高成,成為軍中僅次于王的人……”
劉季扶着腰間的劍,低頭想着。
“而後,當再一次,扶蘇遭到不測時,我便不必救他了……”
不論真是黑夫所害,還是死于同燕趙豪傑的戰争裡,甚至是莫名其妙地亡故。
扶蘇若死,子嗣又不在身邊,若劉季能混上軍中次席,他又為人豪爽,作戰骁勇,親和戍卒,頗得人心,便理所當然,能繼承扶蘇的遺産——近萬兵卒,以及遼東、遼西的土地、人心!
“兩遼雖然貧瘠,但人口加起來也有三十餘萬,負山險,阻少海,東西兩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且東胡已殘,朝鮮羸弱,在劉季看來,大有可為,可以立國……”
沒錯,盡管在海東時無時無刻不想離開那鬼地方,但現在,劉季已經不太想回去了——天下大亂,縱歸了中原,沛縣也早已物是人非了罷?他又能做什麼呢?
回家?對曾做過遊俠兒的劉季來說,故鄉雖好,但立業的地方在哪,家就在哪。
“大丈夫當如是……大丈夫當如是……”劉季心中,默默念着許多年前的這句宏願,卻又怅然若失。
“我無名無勢,沒底氣回中原,和黑夫相争,更繼不了秦始皇帝之業。”
他露出了笑,摸着重新留長的濃髯,心情豁然開朗:
“但我,可以在這東北之地,繼扶蘇之業啊!”
……
第0872章
學習使我快樂
秦始皇三十八年,整個五月份,劉季眼裡的帶惡人黑夫,都在籌備入關之戰。
北伐軍中的老人皆知,黑夫打仗是出了名的重視後勤,不管是征匈奴還是伐百越,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而在奪取南陽郡,兵臨武關後,黑夫也沒急着去進攻,而是讓大軍修繕道路,在丹陽地區設立倉禀囤積糧草,還讓大後方的南郡進行最大限度的動員,動員一切可能的力量支援戰争!
戰争是由人來打的,不止是前線作戰的士兵,這些人的糧食運輸、所使用的箭矢,都需要靠人力來實現運輸,所以十萬之師舉,其背後,至少要同等數量的民夫……
黑夫的計劃裡,在武關實施入關作戰的部隊大概十萬,而民夫十五萬左右。
其中五萬是俘虜,五萬來自南陽,五萬來自南郡——之所以人口更少的南郡要承擔相同役力,是因為南陽初定,北伐軍的勢力尚未伸入基層,隻能通過投降的官吏或當地氏族進行征召,效率未免低下,五萬已是強征的數額,再多,就要出事了。
南郡則不同,此地是黑夫的故鄉,北伐軍治理當地一年有餘,對基層的控制力,幾乎回到了天下未裂時,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黑夫此時看着從後方反饋的消息,卻皺起了眉,自言自語道:
“看來,即便是革命老區群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很高的思想覺悟啊……”
這是一份厚厚的報告,字迹工整,文辭絲毫沒有陸賈等儒生的華麗花哨、引經據典,卻從裡到外,透着一位老秦吏的嚴謹老練!
根據報告的總結,南郡百姓對出役意願不高,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出役耽誤農忙,比如竟陵縣有常年出役者,結果造成自己家裡土地荒蕪,春天挨餓。江陵附近,一個叫西門鄉的鄉邑,春天出了36匹馬,遇到驟雨,死7匹,病6匹,傷8匹,損失太大。
而這些損失并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償,因而當夏天,官吏再度動員支前時,不少地方,就出現了叫誰去誰不去的現象。
不僅農夫,城邑裡的小商小販更不願意出役,因為一旦出了役,家庭生活即無法維持,當時有人就因為出役負了債,還有人因為出役吃光了積蓄,因此這些人認為出役是個要命事。
其二,黔首出役而官吏不出,也引發普遍不滿。
沒有哪個政權能保證自己一直清澈,才一年時間,腐敗和堕落也在北伐軍内部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