僥幸未死的當地三老伏在黑夫馬車前哭泣,現在的他們,根本不想管這“王師”其實是過去一年多裡,官府口中的“南方叛軍”。
在當地人看來,能驅逐六國群盜,解救西河百姓者,便是王者之師!當六國軍隊撤走,又見秦旗開進臨晉,一時間人人奔走相告,如枯木逢春,更自發組織了衆人來城前相迎。
黑夫讓人将三老扶起來,解下大氅披在他身上,歎息道:“隻恨奸佞趙高引狼入室,恨逆子胡亥棄西河百姓,也恨黑夫不夠快,遲來了!”
被六國軍隊占領的這二十來天裡,西河真是飽受淩虐,六國遺貴打的本就是複仇的旗号,西河便獨自承受了六國之人,對秦的十代之恨。
黑夫亦向西河人做了承諾:
“一切在抵抗群盜時犧牲者,皆賜爵一級,尊為忠士。西河遭群盜燒殺搶掠,受損極大,但凡賊子所過之縣,今歲田租、市稅、徭役皆免,且縣中糧田多為楚人所燒,幸而關中即将秋收,不日将有大批糧食運來,赈濟難民!”
西河人聽聞,免不了喜極而泣,但也有幸免的男丁大聲請願道:
“請将軍勿要免除西河之戍役!”
“請将軍讓吾等參軍入伍,為父老親眷報仇!”
群情激奮,恨不得立刻拿起武器去追賊,這讓随軍而來的幕僚韓勝十分欣喜,事後朝黑夫賀道:
“恭賀君侯,今又得十安陸也!”
衆所皆知,破武關時,北伐軍十萬人裡,安陸人便獨占一師,此外亦有不少安陸子弟,擔任各級軍吏,這是因為自一年多前,安陸殘破,被逼到走投無路的安陸人,遂全民皆兵,老弱在後方安置,青壯幾乎全部入伍,跟着黑夫從南打到北。
西河雖然不大,但卻足足有十個縣,戶十萬,而眼下這些在六國屠刀下幸存的西河人,未來足以成為黑夫對付六國的鐵杆……
曆史上,以複仇之名,禍害的關中區域更廣,也難怪劉邦能屢敗屢戰,最終赢了楚漢戰争,因為其背後,是數百萬恨透了楚人,渴望報複的秦民啊。
“我隻願再滅六國後,此地永無戰争。”
黑夫從未懷疑過,自己将赢得最終勝利,他在意的隻是,花費的代價和時間。
而眼下,一個提前結束戰争的機會,眼看就要稍縱即逝了。
大軍抵達臨晉時,前方索敵的駱甲、李必二将也派人來回報,說六國聯軍分南北兩部,北邊是趙、魏,撤至夏陽,欲從龍門渡口,乘船返回河東,南邊是楚軍,目前在蒲津,那兒有搭好的浮橋……
“六國撤退,比我想得要快。”
黑夫有些苦惱,對他來說,西河無疑是決戰的好地方,不但人數占優,随時能從鹹陽調撥糧秣士卒,更妙的是,西河人會很樂意為自己堵截敵人,通報消息。
但彼輩撤的倒是快,這不符合黑夫了解的項羽脾性,是鐵蛋開始聽人勸了?還是……
六國後方出了問題。
黑夫想起了楚使武涉曾提議的遼西、遼東勢力,但相比與此,更可能的是,他入武關時,下令江東對淮南的進攻,奏效了,楚人後方起火,再無死戰之心。
“如此看來,倒是我那命令,太急了?”
黑夫很無奈,但古代軍事通訊就是這樣,相隔千裡的溝通,遠遠比不上戰局的急劇變化。
眼下他們能做的,隻是迅速抵達大河,能殲滅多少,就殲滅多少!
他問前方信使:“蒲津方向,敵軍誰人斷後?”
信使回禀所見:“斷後之軍,除了楚軍赤鳳旗外,還有上柱國項的旗幟!”
“項籍!?”
黑夫頓時眼前一亮,立刻起身登車,向東一指:
“留下辎重,三軍輕裝俱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