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第4頁)

  而黑夫給常頞的第一印象,則是沒有民間傳言所說的黑如火炭,夜裡都看不清……

  大庭廣衆之下,常頞也收起了愠怒之色,二人一闆一眼地相對作揖。

  黑夫盛贊常頞:“常君鎮蜀中十餘載,使蜀郡殷富,又于危難時助我一臂之力,終使北伐功成。此番來鹹陽與我商議國家大計,有助于鞏固大秦社稷,早日掃平六國殘餘,此最可喜之事也!用儒生的話說便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常頞則回道:“豈敢,武忠侯之姿容,老朽亦是久聞,武忠侯乃天下名将,又富于治國之術,如今攝國政,實乃大秦之幸也。今日承君與諸卿特開宴飨,備極嘉許。”

  客套話你來我往,常頞沒提未來政體和何事立帝的問題,黑夫也不言蜀郡未來會如何,等攜手做到筵席上後,二人竟默契地聊起中國人無話可說時,永遠能将話題續下去的食物。

  美食……

  “久聞蜀人富裕,對這吃食,早不滿足于果腹,而到了賞味品鑒,尤其是達官貴人,對食物最是講究。常君久居蜀郡,想必已習慣了當地口味,我特地雇了幾位蜀人庖廚,做了些蜀郡滋味出來。”

  黑夫往筵席中間一指,第一道菜正在做,卻是一隻肥碩的豬腿架在碳的上方翻滾燒烤,滋啦滋啦冒着熱油。庖廚用刷子蘸着濃稠的蜜糖,一層層往上刷,香氣不斷朝着四面八方散去……

  “武忠侯未曾去過蜀郡,倒是知道蜀中滋味。”

  常頞接話道:“外人常言蜀人尚滋味,好辛香,喜用茱萸辛子為料,但那不過是因為蜀中濕熱,以此逐寒祛風而已。其實相對于辛烈之味,蜀人更喜愛甜膩,豚雞骛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着饴蜜也……”

  這還真不是胡說,從這時代開始,直到宋朝,川菜,都是甜的。

  比如眼前的蜜烤豬腿嗯,味道大概跟後世的廣東叉燒類似,加了糖腌漬,烤完之後還要刷蜜糖……

  黑夫颔首:“看來蜀中滋味,與荊楚南郡口味頗似,陸生,屈原那首賦怎麼說來着?”

  陸賈立刻接道:“胹鼈炮羔,有柘漿些。意思就是煮鼈羹、烤羊肉,得有搭配它們的甜美柘漿啊!”

  黑夫拊掌:“沒錯,不過如今南郡烹肴,倒是不必非得柘漿才能有甜味,隻需切一些糖。”

  “說到糖,倒是要替蜀人謝過武忠侯。”

  常頞道:“蜀郡氣候适宜,郡治周圍,有不少蜂蜜,但亦是富人才能買得起。倒是從南郡傳入種蔗後,資中(四川内江)一帶被巴氏種滿蔗園,又從西南夷購僰奴來勞作,榨出的紅糖,也遍布蜀中,中人之家便能購用,蜀人大喜,遂将資中縣,稱作甜城……”

  可量産的紅糖遂取代了産量少的饴、蜜,成了蜀人最愛。

  除了滿足蜀人口腹之欲外,糖産業的興起,也拉動了當地賦稅,更讓一向喜歡自閉的蜀中,有了開西南夷,以獲取更多僰奴的欲望,常頞最引以為傲的政績之一,就是開通了五尺道,在西南小邦置吏。他甚至一度躍躍欲試,想對人口繁衆的滇國用兵。

  隻是蜀郡對奴隸的需求,比江淮少多了,所以最終沒能倒逼出一場戰争。

  “神農嘗百草,為利天下也,尚不居功,我這算什麼?”

  黑夫起身,敬了常頞一盞酒:“今日還要贈常君,及蜀人一件禮物,還望常君能忘了我那些魯莽将尉的冒犯之過。”

  說着,黑夫拍了拍手,仆人們便端着一個個銅盤上來,呈到常頞和席上衆人案頭。

  “這是……”

  常頞定睛一看,卻見盤上是半透明如冰的塊狀物,還以為是冰塊,眼下雖還未入冬,但富貴人家常在地下挖有冰窖,二三月鑿冰儲存,冰窖足夠深,足夠密封的話,冰甚至能存到來年。

  但讓人詫異的是,伸手到盤上,卻并無半分寒冷之意。

  黑夫解了惑:“這是糖。”

  “糖?”

  不僅是常頞,連陸賈等不知情的諸卿也面露詫異,唯獨提前嘗過鮮的張蒼一臉淡然。

  榨糖業出現在這時代也有十多年了,從鹹陽到南方,從蜀郡到關東,世人都喜歡了赤色、黑色或褐色的紅糖,哪怕是以麥芽為原料的饴糖,也是不透明的黃色,何曾見過無色的糖?

  還是張蒼做了示範,取了一塊,扔到嘴裡,其餘衆人紛紛效仿,表情頓時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