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第7頁)

  周昌亦然,原本的曆史上,他還會和鄧艾一起,合力貢獻“期期艾艾”這一成語。

  一人口吃便如此,兩個口吃碰一起,那是怎樣的場景,恐怕會兩人一起臉紅脖子粗,憋了半天都聊不完一句話吧?

  這便有了寫字交流的一幕,小陶好學,聽了黑夫勸他們“餘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的告誡,十年時間,竟從不識字的文盲變得下筆如飛。

  隻是出于習慣,小陶連寫在紙張的話,也多以3,4,3這樣的斷句為主……

  周昌稍慢一些,但畢竟早年是做過泗水郡卒史的,字也不錯。

  寫完一篇,二人交換,點點頭,又繼續在紙上“交談”起來。

  李靈哭笑不得,卻見二人交流的,是關于成都的布防問題,為了效率,遂讓人将地圖拿來,由他來講解算了。

  “二位将軍。”

  “成都形制,與秦武王時無二,分少城、大城。少城在西,便是官署所在,大城在東,居住黔首商賈。”

  “城門有八,其中大門為二,皆在大城,北曰鹹陽門,南曰江橋門……”

  之所以叫江橋門,是因為出了南門,在其西邊、南邊,便是成都最重要的兩條河,郫江與檢江(府河、南河),河上有七座橫跨江水的木橋,方便商賈行人出入城邑市肆。

  “大父為郡守時,穿二江成都之中,築七橋以為便,又因城内之市太小,擠占裡闾,遂将集市遷至兩江之中的空地,是為新市。”

  這新市位于當時成都近郊,以“二江”為界,橋為門、喉,便于控制管理,也方便貨物從水路往來。每天按鼓聲,按時開市與閉市。

  “故曰,兩江珥其市。”

  這就是這時代,成都的格局,“城”像人之頭部,而“市”像一隻珥飾,安放在城外南邊緊臨的“二江”之間。

  李靈自己做官時,又奉常頞之命,鑿了石犀溪穿過兩江,以連接檢江以南的錦官城、車官城兩座官營工坊,讓新市成了梁州地區最大的貿易中心。

  本地的農夫們通過市場賣出大量餘糧,換回自己需要的鐵具、食鹽等。商賈則以糖、鹽等物,從蜀西的氐羌部落處,換回大量牲畜和皮革,笮馬、旄牛,銷售到成都。南方的西南夷帥長們則在戰争和攻殺中為成都提供另一種貨物:奴隸!

  天下商賈也雲集于此,将蜀地特産運往外部,五大拳頭産品是蜀錦、漆器、糖、井鹽、枸醬酒和奴婢,此外還有姜、丹沙、竹、木之器,在這進行的貿易,每天都能為蜀郡創造數萬市稅!

  黑夫在任命李靈為蜀郡守時說得很清楚。

  他需要的不是一個殘破凋敝的蜀郡,而是能不斷産出大量糧食,并創造财富的大後方。

  所以,小陶和周昌需要派兵維持這裡的秩序,不但要守住城池及各們,還需要維系市場,讓蜀地人安心,盡快從政權交接的動蕩裡恢複,源源不斷為關中輸血……

  和過去百年間,蜀郡做的事一樣。

  除了城邑市場,那些蜀郡的重要資源點,也得分兵控制。

  周昌仍是寫字交流:

  “巴郡兵浮江而來,江陽(泸州縣)至資中(資陽縣),兩岸蔗田工坊皆安然無恙。”

  這就能保證糖業繼續運轉,随着南郡幾乎全民皆兵,頂多能保證糧食不絕産,手工業必将受影響,蜀郡或将取而代之,變成全國的産糖中心。

  “我将南行。”

  小陶則指着地圖上兩個縣,那是接下來必須控制在手的目标。

  “臨邛。”(邛崃縣)

  “嚴道!”(荥經縣)

  這都是李靈當年曾戰鬥過的地方,他曾去當地勘查,通笮汶井江,經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都是為了方便開發這兩處大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