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太子返朝,立為二世皇帝,大赦罪人,李斯為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而免中車府令高以為郎中令。
二世皇帝素仁孝,下诏,增始皇寝廟犧牲及山川百祀之禮。令群臣議尊始皇廟。群臣皆頓首言曰:“古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雖萬世世不轶毀。今始皇為極廟,四海之内皆獻貢職,增犧牲,禮鹹備,毋以加。”遂尊始皇廟為帝者祖廟。
荊人從叛甚衆,武信侯毋擇死江陵。
是月,二世皇帝大赦罪人,減租稅,曰:“且與天下更始。”使太尉通武侯将兵平戍卒群盜之亂……
叔孫通看得很快,中間大緻略過,反正基本上抨擊關東、南郡叛亂和頌揚胡亥“英明神武”的,對比這家夥的所作所為,實在是辣眼睛,他卻必須每個字都看,總算瞧到末尾了。
“元年季冬,二世皇帝殺兄公子高,左丞相去疾,立趙高,使行丞相、禦史之事。”
“未能終其年,而叛軍及荊人入關,子嬰殺胡亥,将軍黑夫入夷其國,殺高……”
讀完之後,叔孫通拍案道:
“一派胡言。”
“胡亥若真乃正統繼位,賢能仁孝,又豈會被新故秦人一并推翻?”
随便出去問問鹹陽人,胡亥英明仁賢否?他都肯定會吐你一口唾沫。
面對叔孫通的問罪,老史官倒是仍舊堅持:
“史有文質,辭有詳略,不必改也!”
“更何況,吾等在其中,對二世所為,已加了一字褒貶!”
叔孫通啞然失笑。
又來了。
又來了。
“不是史不可改。”
“而是汝等所寫的‘史’不願被更改罷?”
他們堅持的究竟是曆史的真相,還是記載者的權威?
“禮崩樂壞,道德大廢,上下失序。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谲之國,興立為強。是以轉相放效,後生師之。尤其是秦,捐禮讓而貴戰争,棄仁義而用詐谲,始皇帝亦喜勝功而厭谏言。”
“這樣的國度,又怎可能有真正的晉董狐筆,齊太史簡呢?”
“除非,能恢複周政,崇道德,隆禮儀,陳禮樂弦歌移風之化。”
既然大家是五十步笑百步,那麼現在,作為孔子後學門徒,叔孫通打算好好教教這些秦史官,什麼叫微言大義,什麼叫春秋筆法!
昔日胡亥乃尊者。
現在武忠侯才是尊者!
為尊者諱。
所以過去的記載,統統作廢了!
總之一句話。
“汝等改得,我改不得?”
當然,明面上可不能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