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第7頁)

  當時黑夫以自己南征豫章的經曆告訴秦始皇:

  “從鹹陽到豫章、長沙,林木沼澤甚多,道路險阻,少則兩月,多則三月,難以知會朝廷。”

  “嶺南更遠,又要加上一個月,官府文書尚且如此,民間貿易往來,一個來回,一年過去了。”

  帝國的邊疆能擴張多大,是由交通距離決定的,以這時代的路況、車馬速度,哪怕有馳道、靈渠加成,嶺南也遠遠超出了秦的國家輻射範圍,不論是征服還是統治,都要付出巨大代價。

  “除了路途遙遠,朝廷法令不能及時傳達外,南方也以越人蠻夷為主,缺少編戶齊民,根本收不上賦稅。縱使設置名義上的郡縣,實則無民可料,無土可治……”

  “我當初建言,與其空置郡縣,不如使諸公子鎮之。封為邊侯,使之帶民衆遷徙,統治蠻夷越人,慢慢推廣教化,以夏變夷。”

  隻是被始皇帝否決了。

  “我本是苦心良言,但始皇帝聽了卻不太高興。”

  黑夫一邊說着,一邊闆起臉,揪着胡須,眉毛一揚,沉着嗓子,模仿始皇帝說話的語氣道:

  “黑夫,你這是想将朕的諸公子們,當做邊地縣令來用啊,你也曾上書稱江南卑熱,有水蠱之疾。諸公子長在北方,錦衣玉食,驟然入蠻荒之境,恐怕還沒到地方,便已染病而亡!”

  葉子衿隻覺好笑:“良人隻需将臉塗一塗,便可親到台上扮始皇帝了……”

  原來,在黑夫讓叔孫通修改史書,向天下人揭露始皇帝崩前後的“真相”後,還蠻想将這一段制作成百戲,演給關中人看的,隻可惜他們碰上了一個天大的難題:

  沒人敢演秦始皇帝。

  在關中人心目中,始皇帝仍是如神一般的存在,雖然這神不太親民也不太友好,更别說扮演了,那簡直是亵渎。

  于是這場戲就被無限期擱置……

  “我可扮不好,我沒他兇。”

  黑夫繼續道:“我當時唯唯諾諾,沒敢說話,心中卻暗道,陛下有子十餘,有能者卻寥寥無幾,與其養在鹹陽天天白吃民脂民膏,還不如拿去填邊塞。”

  也讓人看看,始皇帝的公子們都被打發去建設邊疆,那些被強制遷徙的庶民們,也便少了抱怨。

  但始皇帝決心已下,不論何地,都要推行與中央一模一樣的制度,結果秦制在關東有些水土不服,放到邊疆,更顯得繁雜而無用了……

  “現在豫章、長沙倒是漸漸富庶,比過去稍好。但嶺南之地,仍是一片荒蠻,象郡、閩中等,不過是空置,為始皇帝湊齊他喜歡的6的整數而已,其實隻治一二城,僅相當于一個縣。”

  “兩年來,我靠嶺南谪戍遷民打回中原,承諾帶他們歸鄉,将彼輩一批批往北方調。眼下嶺南隻剩下不到十萬軍民,由共敖鎮守,除了番禺、桂林等大城,其餘小縣多數放棄,空置其地,越人又慢慢回到了各地,再這樣下去,這場仗,就白打了……”

  政治是需要理想,但也要顧及現實,中原人口太少了,始皇帝時有三千萬,現在已不足那數了。強制性的移民已宣告失敗,未來再度統一後,帝國需要眼睛向内,料理好肺腑之疾,先将諸夏完全統一了,才能往外擴張。

  這也意味着,黑夫有生之年,基本不可能再向嶺南進行大規模移民了……

  “與其讓空置的土地便宜了蠻越土司們,倒不如封給功臣們,廣樹邊侯,各領一縣,仿照周朝時,以夏君治夷民的故事,最終以夏變夷。”

  哪怕花一百年,兩百年,都比曆史上更快。

  九州之内推行郡縣與大一統,九州之外的嶺南、海東、西域,朝廷難以輻射,又不忍棄之,便進行小規模的分封,以此節省行政成本,這便是當年黑夫提出的“一國兩制”。

  “功臣們可願意?”葉子衿擔心這點。

  黑夫卻不但憂:“九州之内,徹侯亦隻是虛封,但若願為邊侯,那可是實封。自己的封地,自己做主,還不需向朝廷納租稅,少量貢品即可。等打完仗,計較功勞,我一口氣封他幾十上百個侯,這裡邊,總有人願意去……”

  至于能搞成什麼樣,是亡于蠻夷之手還是壯大向外擴張,就各看本事喽。

  而這三位公子,隻是黑夫計劃中的第一批試驗品。

  始皇帝在時舍不得讓兒子去填邊境,黑夫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