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妙法師道:“祝融殿内并不算寬敞,每年來這裡的遊客卻多如過江之鲫。若是大家都進大殿燒香,大殿怕是容不下這麼多香火。二來,人太多,燒香也有起火的風險。這高山之上若是起火,很難撲滅。所以,祝融殿燒香都是在這兩個熔爐處燒。”
方正微微點頭,這種畫面,他還是第一次見到,隻是好奇而已。同時也在思考着,自家那大殿貌似也不大,如果哪天香火也這麼旺盛了,又該如何?想到這裡,方正還真有點苦惱,難道,到時候讓香客們在寺院外面隔空拜佛?
真要這麼做,多半他會被香客用唾沫淹死吧。
順着台階走上去,祝融殿的正門如同一個石頭古堡一般,莊嚴肅穆,讓人肅然起敬!過了正門,是一個小小的四合院模樣的空間,左手邊的牆壁上刻着許多文字,上面講述了祝融殿的由來,以及衡山佛道的發展史,融合的過程。
方正一邊看着,一妙法師一邊道:“這祝融殿可有曆史了,這是隋以前就有的建築,據唐李沖昭《南嶽小錄》載為司天霍王廟,後廟遷到山下,也就是現在的南嶽大廟的前身。而此處,當時叫老聖帝殿,亦稱天尺庵,是建在祝融峰絕頂上一塊巨大岩石上的一座宮殿。因其地處高寒,風雨霜雪侵襲,寺廟是累修累毀,到了後來也就廢了。直到明萬曆二年,巡按湖廣按察使李式又在此處建開元祠。據說他先日登山,夜遇雨。翌晨欲觀日出,忽然霁雲開。自認為這是天意天心,即以韓愈開雲自況,因出資并饬所屬衡山縣在峰巅建祠,作為紀念,這祠起名:‘開雲’,不過後來又廢掉了。
到了清乾隆16年,清政府于其廢址上奉旨重建,因為有了前面多次損毀的經驗,所以這一次,清政府直接以石牆鐵瓦修建祝融殿,一次祭祀祝融君,也正式起名‘祝融殿’。你看這殿頂上覆蓋的2尺長、1尺寬,重30多斤的特制鐵瓦。絕大部分為清代鑄造,還有數十塊為宋朝保留下來的。覆蓋鐵瓦,為的是宮殿‘罡風不能動搖,冰雪不可凍裂’。
可惜,縱然是石牆鐵瓦,年久失修後,也房倒屋塌了。現在你看到的這祝融殿,是後人何鍵施主捐錢修建的。用了很多原本的老料,保持了古風。
當年這祝融殿也是我們上封寺在打理,這裡的香火錢也是上封寺的經濟來源之一。”
說到這,一妙有些唏噓。
方正道:“哦?聽法師的意思,現在已經不歸你們管了麼?那誰來管?”
“後來一場大火,上封寺遭了災。就像貧僧跟你說的,上封寺前面都燒沒了,就剩下後面的一些古刹了。那一場大火之後,上封寺無力照顧祝融殿……于是就由南嶽佛教協會經手打理了。一直到現在。”一妙感歎道。
聽到這話,方正也有些唏噓,這祝融殿如今香火如此旺盛,若是還在上封寺手中,想想那香火,就讓人眼紅。于是方正問:“上封寺就沒想過要回來?”
第938章
佛祖很忙
一妙搖頭道:“住持師兄說,誰管理并不重要,我等修佛之人,少了那些外物打擾,也是好事。更何況,南嶽佛教協會本就是諸多寺院的人在主持,既然都是為佛納香火,為世人祈平安,又何必争這個?”
方正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
作為一個小财迷,方正對于上封寺的住持能夠放下這麼大的金錢誘惑,坦然面對,安心修佛的心态還是很佩服的。至少,換做是方正,他可是想方設法都要要回來的。
走進祝融大殿,迎面就是祝融神,四周供奉着佛道兩家的神祇、佛像,當真是佛道熔于一爐,不分你我。
大殿内等待拜佛,拜神的遊客絡繹不絕,方正看到這裡,終于明白為什麼要在外面燒香了,這裡面還真沒什麼地方可以用來燒香的。
出了大殿,一妙邀請方正再回上封寺坐坐,方正算了算時間,謝絕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更何況,他真有點擔心自己離開一指寺太久,山上出點幺蛾子。畢竟,紅孩兒可不是省油的燈,方正不在山上,他真怕回去後房頂都被這熊孩子給掀了。更何況,還有一條老混子鹹魚……
一妙法師陪着方正聊了一晚上,又是爬山看日出,又是登頂祝融殿的,也着實是累了。方正不忍心繼續打擾,于是在一妙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帶着獨狼下山去了。
這一走,一人一狼就愣住了,因為……
“師父,你是不是忘記什麼重要的事情?”獨狼一臉哀怨的看着方正。
方正尴尬的摸摸肚皮道:“好像是……忘記吃早飯了。”
“師父,現在回去吃,還來得及麼?”獨狼問。
方正道:“你好意思,為師可不好意思。行了,啥也别說了,留着力氣,下山之後,我們化緣去吧。”
獨狼頓時無語望蒼天,果然,跟着方正不愁不挨餓!這日子沒法過了!
與此同時,一指山上,紅孩兒将手機還給一名香客,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多謝施主。”
“呵呵,小師父客氣了。不過你師父真厲害,又會醫術,人又好,等他回一指寺了,我們一定會再來看他的。”一名女孩笑道,然後和紅孩兒揮手告别下山去了。
紅孩兒則墊着腳相送,等人走遠了,嘿嘿笑道:“師父這家夥果然是個記仇的和尚,人家留個言,他都想辦法怼回去。”
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