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2頁)

沈冷和孟長安已經會師,兵圍渤海都城。

也許當消息傳到長安城的時候,那兩個被皇帝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已經攻破了渤海國的都城,把那位号稱将來要打破長安讓大甯皇帝跪在他腳下的渤海王從寶座上揪了下來。

大甯的兒郎啊,專治各種吹牛逼。

往死裡治。

第六百一十八章

請戰!

渤海國的都城為平光城,要想從南邊攻到平光城下就要先渡過安水河,安水寬有二百餘丈,水師本想将戰船開上來直接帶戰兵橫渡,可是水師走到距離平光城大概還有幾百裡的地方便不能再向前,那一帶水路極狹窄,水流太急,大船過不去,小船必翻。

所以這一仗,是沒有水師支援的一戰。

沈冷似乎比剛剛出來征戰的時候稍稍黑了些,倒不是曬黑了,而是已經好幾天沒有正經洗過臉,從進入渤海之後就一直沒有停下來,殺,除了殺還是殺。

已經進了九月,等進了十月渤海國的氣溫就會讓大軍難以行動。

沈冷眼睛盯着沙盤:“如果大軍奔行幾百裡彙合水師,渡河過去,然後再奔行幾百裡回來,不說時間上的問題,隻說體力......”

他看向闫開松:“隻怕也難以應對大戰,為了穩妥起見,将軍帶刀兵去那邊彙合我部下水師渡河,我帶人在這試試能不能殺過去。”

闫開松搖頭:“攻一陣再說。”

沈冷道:“渤海國所有善戰之兵現在全都聚集在平光城外,再加上擁擠于此的難民,平光城外的人數就差不多有百萬之衆,雖說算起來能打的絕不會超過二十萬人而且氣勢不盛裝備簡陋,可背靠平光,前有大河,還有數以百萬計的難民,這是他們最後的希望了,守住就能拖延到天寒地凍我們不得不退兵,大雪封路之後糧草都運不上來,現在軍中的糧草最多還能堅持半個月。”

他搖了搖頭:“不好打。”

闫開松:“斥候回報的消息說,渤海王打開武庫,給城外的那些難民都發了武器,雖然大部分弓箭甲械都簡陋,等大軍渡河的時候,那麼多弓箭,我們損失必然很大......這一戰不好打,可若是真的去繞路的話,半個月之後我軍糧草耗盡,體力又虧,一戰若是不能定的話大軍就會陷在這,過了河想退回來都回不來了,會被活活凍死,餓死,甚至是被那些窮兇極惡的難民吃了。”

他看向沈冷:“所以雖然強渡安水必然損失巨大,可咱們拖不起。”

渤海這個地方,不是人不好打,而是在于氣候地形,當初大楚的時候三征渤海都是铩羽而歸,最後一次更是将三十萬精銳都扔在這,因為戰事被拖住,十月末的時候楚軍糧草就供給不上來,三十萬精銳也已經打過了安水,圍攻月餘無法攻破平光,以至于想撤走的時候已經來不及,被渤海人黏着殺,三十萬精銳盡喪于此。

楚軍名将,在這一戰中死傷十數人。

自此一戰後楚國力大降,楚皇卻又複仇心切,強行征兵,增加賦稅,以至于楚國内百姓怨聲載道,沒一年就義軍四起,殺官吏搶糧倉,第二年楚國大大小小的義軍就有上百支,到了第三年,楚國皇帝的命令都已經出不了都城。

大甯的開國皇帝就是在那時候率軍起勢,東征西讨,最終殺敗數十支義軍,滅楚最後精銳,兵圍紫禦城,逼着楚皇投降。

三十萬楚軍的屍骨如今就還在這大河兩岸的土層下,也許已經腐朽,也許還能挖到枯骨。

渤海人将三十萬楚軍的人頭全都割了下來,沿安水兩岸以人頭搭建人頭牆,綿延十裡。

如今沈冷也要面臨這樣的問題了。

渤海人曾經守住過一次,并且間接将楚國送進地獄。

如今在平光城外的是甯軍,可這一幕,似乎在曆史上見到過。

沈冷他們已經足夠快,打渤海的第一關鍵就是必須快,可再快,在有平光城這樣的地利之下,渤海人也還沒有怕到不打就舉手投降的地步。

“孟長安的人到了沒有?”

闫開松看向沈冷。

沈冷回答道:“我已經安排小隊斥候繞過渤海軍防線渡河過去,向北打探孟長安所部消息,可是以此往北渤海人太密集,我擔心斥候隊過不去,就算是過去了,沒有三五天也回不來。”

闫開松嗯了一聲:“沒有渡船,那就隻能造浮橋,我已經安排輔兵砍伐樹木造橋,可是河太寬了,近兩百丈,若是拼接浮橋,就要打樁,南岸這邊還好些,到了近北岸打樁的時候對面那幾十萬發了弓箭的難民就算瞎射,咱們的人也必定損失慘重,靠近北岸三十丈之内,我們的造橋的人會全都死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