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外出打工。
隻留老人和孩子。
在這兒讀書的,年紀最大也才十歲出頭,再大些的之所以不來,是因為已經要回家幫忙幹活操持生計了。
“像陳二娃、張麗麗這個歲數的,已經是學校裡年紀最大的學生。”
“去年他們家裡老人過來說不讀了,想讓孩子回去幹活。”
“倆孩子連夜跋涉山路跑來學校,哭着在我宿舍敲門,撲通就給我跪下了,說不管怎麼樣都想把書繼續念下去。”
林然聽得沉默,半晌才點點頭:
“讀書才有出路。”
孫義也點頭,發出一聲感慨輕歎:
“是啊。”
“讀書才有出路。”
“但這條路……對他們來說,走得比大山外面的孩子都要苦一百倍一千倍。”
林然轉頭看向這位希望小學的年輕教師,笑笑:
“你也辛苦。”
論真實年紀。
對方其實比自己還小不少。
在這平頂村希望小學任教工作,一個人要操持一百多号孩子的心思。
從學習到生活,方方面面,事無巨細。
做着最辛苦的事,拿的卻是最微薄的工資,一個月算上補貼也隻有900塊錢。
可面前這個年輕男人,卻仿佛毫無怨言,甘之如饴。
孫義爽朗笑起來,沒有謙虛客氣,坦率承認:
“确實辛苦。”
“但辛苦得值。”
“我自己也是大山裡出來的。”
“如果不拿着我這點兒微薄所學本事回報大山——”
說到這裡的孫義頓了頓,伸手指了指胸口,對着林然灑然一笑:
“這顆良心過不去。”
林然也笑起來。
他覺得面前的孫義和自己還挺像。
很多時候做很多事,不在乎他人的評價,隻為圖一個自己的念頭通達,圖一個自己心安。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