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第7頁)

  所以在人才儲備上,隻有新野一地的劉備,其實已經勝過了擁有整個北方的曹操,唯一的弱點也就是兵力不足了。

  但這個時候劉表已經命不久矣,隻要劉表一死,劉備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繼承整個荊州,在和東吳短暫的展開合作,共同抵抗曹操的南下,就可以直接殺曹操一個大敗虧輸,然後就地反攻,再造大漢。

  反正在皇叔黨的嘴巴裡面,此時皇叔已經已經赢麻了,光複大漢已經指日可待了。

  丞相黨那個氣呀,但是沒有任何的辦法,隻是紛紛怒罵曹仁是頭豬,兩萬五千人打2000人都會輸,要是丞相親自來了,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敗仗。

  然後很快,他們卻将矛頭,反過來對準了可憐的苦逼作者。

  他們憤怒的在群裡面瘋狂的,質問他為什麼要給劉備這樣開挂,憑空生造出單福這麼一個變态出來合理嗎?

  丞相黨們說不過皇叔黨,隻能瘋狂的,搞得劉旭也很頭大,最後隻能無奈的出面回應道“這就是曆史……華夏這個世界的曆史!”

  恩,其實劉旭也覺得不合理,也覺得徐庶的挂開的有點大,但問題是,這就是三國演義的原著,這就是真實的曆史。

  劉旭是研究曆史的,所以他其實知道,在曆史上,劉備在新野這個地方确實是連續大展神威,先後擊敗了曹仁和夏侯敦的軍事進攻,這些都是寫在正史上的,是有大量其他史書作為佐證的。

  三國演義原著也确實有藝術加工的地方,比如把這些功勞都算到了徐庶一個人的頭上顯然也是有些不合适的,其實這是劉皇叔本人指揮的戰役,徐庶雖然出謀劃策,但能夠堅定的将整個謀略執行下去的劉備本人,才是最值得誇贊的。

  隻是羅貫中老師為了能夠凸顯出戲劇性,所以将這些功勞算到了徐庶的頭上,說起來劉皇叔才是最吃虧的那一個。

  而且與此同時,劉旭還在苦惱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明天更新的事情之中,是否要把徐庶給送了。

  所有華夏人都知道,在劉備取得了這場驚人的勝利之後,曹丞相就用卑劣的手段,用徐庶的母親做威脅,逼迫徐庶去了曹營。

  從此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以及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兩句名言。

  但真實的曆史并不是三國演義中寫的這樣,最少不是完全如此。

  在真實的曆史中,徐庶從建安七年開始就一直跟着劉備,同時也是他将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後來更是主動将自己的謀主之位讓給了諸葛亮,安心的給諸葛亮打輔助,一直到曹軍大舉進攻荊州為止。

  當劉備主動撤離新野之後,徐庶也一直不離不棄的跟着劉備,衆人一直逃到了長坂坡的時候,突然傳來消息,原來徐庶走失的母親已經被曹軍俘獲了,同時曹軍派人來勸降。

  于是徐庶這才不得不離開了劉備,主動前往曹營,之後就基本上沒有徐庶的記載了,顯然徐庶就像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樣,身在曹營心在漢,終身不給曹操獻上一計。

  這麼看的話,三國演義裡面的徐庶和曆史上的徐庶的故事似乎沒有什麼區别,可三國演義裡面的徐母,是被曹操用計騙過來的,甚至這位母親最後還自殺了。

  但是曆史上的徐母是跟着劉備逃亡的時候被抓的,曹操并沒有主動使用這樣卑劣的計謀,這也是毛版三國演義經常為人诟病的原因,為了尊劉貶曹,經常會給曹丞相添上一些黑鍋。

  所以現在劉旭就面臨着一個選擇,那就是繼續按照三國演義裡面的原著,讓曹丞相把徐庶騙回去。

  還是按照曆史中真實的劇情,還曹丞相一個清白。

第75章

《三國通史》計劃

  其實一直以來,劉旭都發現自己處于一種非常矛盾的狀态。

  那就是作為曆史系的博士,劉旭來到這個世界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想要将整個華夏的曆史都給帶過來。

  可問題是,三國演義是七分真三分假,在真實的曆史中摻雜了作者本身的修改。

  就拿這一次的徐庶來說,原本徐庶的結局是有些平淡且無趣的,但是在經過了羅貫中的改編之後,讓整個小說的劇情都更加連貫,同時也讓諸葛亮的出場變得更加突出,這就是作為一個優秀作者該有的能力。

  同時羅貫中也沒有任何錯誤,因為他是個寫小說的,而不是嚴謹的曆史編撰者。

  本來按照劉旭的本性的來說,他應該抄的是《三國志》或者是《後漢書》,或者是《三國會要》這樣來說相對嚴謹的史學著作。

  至于三國演義,不但經過了羅貫中的藝術加工,之後還再經過了毛宗崗的删改,形成了毛版的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