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張飛因為鞭打士卒,被人砍死了
緊接着孫權上表曹丕,表示願意歸順大魏,于是被封為吳王,号稱大魏吳王,還賜給了九錫,搞不好以後就要篡位了。
等等,翻一頁小說回去,上一段劇情寫了什麼?誰死了?
可以這樣的形容讀者們看到這段劇情的感覺,那就是大家坐着火車,吃着熱氣騰騰,滿嘴香辣的火鍋,前一秒還覺得味道好極了,但是下一秒就從火鍋裡面了一隻死老鼠出來。
很多讀者看完了之後都不知道自己究竟看了什麼,還以為自己是在看書的時候睡着了,做了什麼噩夢一般。
反複的掐了自己十幾下,又把新更新的章節看了十幾遍,才确定張飛就這麼死了。
有一說一,在三國演義的原著裡面,張飛的死亡的确是極為突然的。
前一秒羅貫中還在寫劉備調動大軍的聖旨,下一秒張飛就因為鞭打士卒,被張達和範強給割掉了腦袋。
從張飛開始鞭打張達和範強,再到他們兩個割下張飛的腦袋,總共還不到500個字就結束了。
500個字看上去似乎還挺多,可這是指從死亡事件觸發,在描寫整個死亡過程,最後成功的砍下張飛的腦袋,總共也就500個字而已。
之前羅貫中描寫關羽之死,從白衣渡江開始,好歹也用了兩章,将近1.2萬字的篇幅來描述整個過程。
可到張飛的死這裡,總共就500個字,而劉旭在改用白話文寫之後,其實也就1000個字左右,還不到一章三分之一的内容,張飛就死了,桃園三結義時的三兄弟,就剩下劉備這孤家寡人了而已。
而劉備在得到這個消息之後,更是當場昏厥,被救醒之後,隻是喃喃自語道“唏,張飛已經死了嗎?我的兩個弟弟都走了,就剩下我自己一個人了嗎?”
看到這裡,不少皇叔黨直接将手機給砸在了地上,哭的如同一個淚人一般。
緊接着,三國演義的讀者群裡面就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混亂,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幾乎所有人,都在群裡面,罵完之後就直接退群走人。
而劉旭雖然偶爾也說幾句話,可他每次開口都會被更加憤怒和狂暴的罵聲給淹沒,漸漸的,劉旭也就不說話了。
短短一天時間内,40個2000人群裡面,總共8萬群友裡面,就有将近2萬人氣的直接離開了。
這一次倒不能夠怪讀者們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實在是張飛的死來的過于突然了。
就像之前說過的,從白衣渡江到關羽死亡,期間好歹有1.2萬字。
如果從關羽進攻襄陽開始算起的話,那将近有2.5萬字左右,而這2.5萬字都可以看作是對關于死亡的鋪墊。
因為在這2.5萬字裡面,關羽表達了對黃忠的不屑,懲罰了博士仁和糜芳,更重要的是水淹七軍,龐德的死亡不說,光是曹操數萬大軍的冤魂,就足夠拉扯着關羽一同下黃泉了。
所以關羽的死雖然出乎所有讀者的預料,但也是進行了大量鋪墊,最後回想一下,在邏輯上也完全能夠接受的死亡,讀者們雖然當時處于暴怒的狀态,可真正徹底無法接受的還在少數,其中不少人也都回來了。
但是相較之下,張飛的死就變得是如此的刺眼了。
張飛的死亡,原著裡面滿打滿算就500個字,而僅僅是因為他鞭打了兩個将領,然後喝醉了,就直接被這兩人輕松的摸到了營帳裡面,然後直接割掉了腦袋,慘死當場。
如此簡單粗暴的劇情,稍微學了幾年寫小說的學生,都寫不出這樣的東西出來,可偏偏劉旭就用這500字寫完了張飛的死。
在讀者的感覺中,劉旭就好像把張飛當做了路邊的一個小兵,覺得他該死,然後就直接弄死了他,就連用稍微多點的文字來遮掩一下也不肯。
這一點劉旭自己在第1次讀三國演義的時候,也是感觸極深,恨不得把羅貫中從墳墓裡面拉出來問他,為什麼要讓張飛的死如此草率。
劉旭曾經也思考過,如果自己來寫這段劇情的話,那好歹也得用1~2章的内容,給張飛一個詳細的單人回,好歹再給他一兩場大戰,最後再讓他死于兩個宵小之手,這樣接受程度好歹也高一些。
是不是像三國演義的原著裡面這樣,連一場仗都沒有撈到,隻是邊打了兩個将領,晚上又喝了酒睡覺,然後就被斬首了。
當然了,在長大成年之後,又讀了許多史料,劉旭才明白,羅貫中這麼寫其實是有深意的,因為他就是要借着如此輕描淡寫的文字,來告訴所有讀這本小說的後來者,千萬不要再犯張飛一樣的錯誤。
而且張飛的死亡其實不是500字,而是貫穿全書,從劉備當了安喜縣尉,結果張飛鞭打督郵,害得劉備隻能棄關而走開始,張飛這種随意鞭打士卒,經常下達一些不切實際的指令,同時又酷愛在軍中喝酒的行為就層出不窮,可以找出幾十處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