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1頁)

  首先因為聯軍和秦國之間的仇恨,當初秦國打的六國有多慘,六國對這些秦國俘虜們就有多狠。平日裡是各種折磨和羞辱,這個自然也就不難想象了,反正秦國俘虜中間積蓄着大量的憤怒。

  而随着項羽率領六國聯軍不斷的接近秦國,許多俘虜們開始心存幻想。

  在俘虜中間漸漸流傳着一種說法,那就是章邯欺騙他們向聯軍投降,現在聯軍進攻秦國。

  能夠赢了固然是一件好事,可萬一要是輸了,聯軍肯定會帶着他們這些俘虜重新回關東去,那他們在秦國的妻兒老小就必死無疑了。

  所以大家要準備起來,一旦聯軍遭遇失敗,那就随時反攻聯軍,這樣就能夠戴罪立功,保住自己的妻兒老小。

  很快這樣的說法就傳到了項羽的耳中,項羽開始感覺到這些投降的秦軍俘虜是個大麻煩。

  其次,更大的麻煩出現,那就是聯軍的糧草不夠了。

  此時整個諸侯聯軍規模極為龐大,加在一起已經超過40萬人,而糧草供應僅僅依靠關東地區,所以很快就出現了糧草不足的情況。

  而聯軍本就不多的糧草,還得分出一部分給這些秦國俘虜食用,雖說為了保證這些俘虜沒有抵抗能力,給他們的口糧大概隻有日常需求的14左右,讓這些俘虜就連走路的力氣都很稀少,也基本上不存在反抗的力量。

  但就算14也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于是聯軍内部就出現了很多的聲音,最明顯的就是一種“憑什麼我們的糧草要分給這些秦國人?”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就發現自己正處于一種非常糟糕的狀态。

  一方面是這些秦國俘虜人心不穩,随時有可能背叛自己.同時聯軍内部也因為,糧草的問題而對這些俘虜怨念很多.

  種種問題加在一起,于是項羽身邊的幾個心腹就集體勸說項羽,不如将這些俘虜全都殺了,免得日後麻煩。

  項羽最終同意了這個建議,不過史書上并沒有描寫項羽是如何坑殺這二十萬秦軍降卒的,史記裡面的說法是項羽在一夜之間就将這二十萬秦軍降兵,全部坑殺在了新安城南的位置。

  當然這個說法其實槽點很多,首先殺人的方法是坑殺,也就是說将活人趕進坑裡面,然後在外面的軍隊集體用弓箭和火焰的方式,将坑裡面的降卒全部殺死,然後再直接蓋上泥土。

  這樣不管還有沒有人裝死,都給直接活埋掉了。

  這是一種效率很高的殺人方式,但效率也沒有高到能夠在一夜之間殺光20萬人的程度。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這足夠坑20萬人的坑,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挖出來的。

  而如果提前挖坑的話,那這些秦軍降卒一定會得到消息,搞不好就會提前引發叛亂了。

  于是後來在電視劇《楚漢傳奇》中,項羽借用新安城的甕城來殺人。

  甕城是城市的一種防禦手段,往往位于城門之後,會再設計一個二段城牆,這樣一旦城門被攻破,那還有第2道城門可以抵擋敵軍。

  同時第2道城門與第1道城門之間的區域,也會變成一個天然的大坑,守軍士兵隻要在城牆兩側不斷的往下射箭,丢些巨石和金湯啥的,就能夠殺死大量的敵軍。

  甕城其實就是一個城牆大牢,能夠将敵軍牢牢的困在這個牢裡面。

  按照《楚漢傳奇》的演繹,項羽先把這20萬秦軍騙進甕城,說是要給他們訓話。如果等20萬秦軍全部進入甕城之後,立刻封閉了兩側的城門,然後直接從城牆上往甕城裡面丢巨石,射火箭,抛火油等等,通過一切快速殺人的AOE手段,将這20萬投降的秦軍士兵全部殺死。

  而因為這些士兵平日裡吃不飽,此時也就更加沒有反抗的力氣,最終隻能被活活殺死。

  這個手段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個甕城足夠大,能夠容納得下20萬人才行。

  但古往今來能夠容納20萬人的甕城,除了1000多年後的燕京的甕城之外,就不存在其他任何一個城池能夠辦到這一點了。

  所以這兩種殺人方式其實都是不現實的,那最現實的殺人方式是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還是坑殺,隻不過不是一次性坑殺,而是分批坑殺。

  在後世的考古發掘中,人們确實在興安城的周邊找到了幾十個萬人坑,所以說裡面的屍體大多已經腐朽,但還是能夠找到數千年前的屍體的,基本上也就确定了項羽坑殺20萬秦軍這件事情的真實性。

  而幾十個萬人坑也說明,這些秦軍士兵絕不可能是一股腦的被趕進一個坑裡面殺的,而是陸陸續續進了幾十個萬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