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卬這個人基本上和申陽是一個故事模闆,他是趙王武臣的臣子,然後武臣被殺,于是司馬卬就攻下了朝歌附近的地區,自己過着自己的小日子。
再後來見到項羽勢大,于是主動把自己的地盤和軍隊獻給了項羽,又跟着項羽一同入關,結果司馬卬這個人,居然也被封了王,成為了殷王,将他原本控制的地盤都分給了他,活脫脫的一個楚漢小商國了。
但殷國的地盤原本都是屬于魏國的,這自然是魏豹極為不滿。
司馬卬這位曾經的趙王将領之後,就輪到了真正的趙王趙歇。
趙歇可是正兒八經的趙國王室血脈,還是族長,在血統上是毫無問題的,所以後來也被張耳陳餘共同立為趙王。
結果項羽分封的時候,居然沒有繼續讓趙歇但他的趙王,甚至還把他的地盤一分為二,把趙歇改封成了代王,氣的趙歇也快要吐血了。
而且項羽還振振有詞的道,當年秦國攻破了趙國之後,趙國的太子就逃到了代國的領地,自稱為代王了。
所以封你為代王,那就是恢複你本來的王爵,趙國什麼的不用想了,你們趙國王室自己都放棄了,就老老實實的當代王吧!
那被割了一半的趙國的地盤去哪了呢?
答案是給張耳了。
項羽緊接着封趙國原本的丞相張耳為常山王,然後将趙國剩下的一半地盤都給了張耳,還把趙國原本的都城邯鄲也給了張耳。
張耳自然是美滋滋的,但是另外一個人卻徹底紅了眼了。
這個人不是趙歇,此時趙歇已經吐血的快要失去意識了,紅了眼的人是陳餘。
這個陳餘本來和張耳是極為要好的朋友,兩人的關系好到了同吃同住,同時投靠信陵君,最後又同時亡命天涯的程度。
那麼張耳陳餘二人為什麼如此要好呢?
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贅婿出身,他們都是本身窮光蛋,靠着入贅到有錢人家當贅婿,才逐漸有了發家的資本。
值得一提的是,張耳在不當信陵君的門客之後,又學着信陵君的樣子廣收門客,然後一個叫做劉邦的,向往當信陵君門客的年輕傻小子,就跑過來給張耳當門客,然後和張耳成為了極為要好的朋友,這個關系一直到兩人去世的時候都沒有改變,反倒是張耳和陳馀徹底鬧掰了。
兩人鬧掰的原因還是因為巨鹿之戰,但是張耳帶着一點殘兵敗将和趙歇守着巨鹿城,而陳餘明明有數萬大軍,卻沒有來救援,讓張耳從此恨透了陳餘,兩人也從好友變成了生死仇敵。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事兒也其實不能光怪陳餘,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一下,要是被困在城裡面的是陳餘,那張耳會拿自己手裡面的幾萬大軍去硬撼王離的長城兵團20萬大軍嗎?
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415章
齊國三王
緊接着就是英布,項羽冊封英布為九江王,這是項羽唯一冊封的一個自己直屬的将領為王,其他的諸如鐘離昧,虞子期等人,那都是什麼都沒有撈到呢。
再接着是吳芮的衡山王,這個吳芮的戰功是貨真價實的,他本來是鄱陽縣令,然後帶頭起兵造反,先後資助了英布和項梁兩個人,後來英布成了他的女婿,而他本人則跟着項羽南征北戰,最後一路打進了鹹陽。
所以吳芮被封為衡山王是名副其實的,也是在做所有人裡面罕見的,沒有收到任何不滿的封王。
畢竟吳芮本來的地盤是屬于越國的,而越國都已經滅亡幾百年的時間了,自然不會有越國的遺民跳出來說自己是越王啥的。
緊接着是共敖,被封為臨江王。他名義上雖然是楚國的上國柱,但其實不是項羽的人。他是項梁擁立了楚懷王之後,跑來投靠楚懷王的,手中也有不少兵馬,于是項羽捏着鼻子浪出了一點地盤給他成立了臨江王。
當然這也有代價,那就是幾個月後,共敖需要和英布和吳芮一起共同誅殺義帝,做為投名狀。
然後是韓廣這位曾經的燕王,拿到了和趙王一樣的劇本,好好的燕王被改成了遼東王,送到苦寒的遼東去看野豬皮了。
就連接下來的劇本也是一樣的,燕王原本的将領臧荼,因為前來救援了巨鹿之戰,又跟着項羽一同殺入關中,也被項羽封王了,劇本和張耳的一樣。
不過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張耳被封的好歹是常山王,給趙王留了一點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