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韓信運氣比較好,在14個人裡面他是最後一個砍頭的。
當夏侯敦把前面13個人的人頭都給砍了,逮住韓信,問他還有什麼臨終遺言的時候,韓信道“沛公難道不想要得到天下了嗎?不然為何要斬殺像我這樣的壯士!”
夏侯嬰被韓信這番話給驚到了,覺得韓信有些本事,于是夏侯嬰就将這件事情報告給了劉邦,而劉邦覺得非常驚奇,不但不殺韓信,反而給韓信升官到了治粟都尉。
以上是史記裡面的原文記載,但其實這一段在劉旭看來很有問題,夏侯嬰是什麼人?
他之前和韓信根本沒有任何往來,而韓信又是實打實的犯了軍法,已經連殺了13個人的夏侯嬰,會因為韓信的這句話就放了韓信嗎?
況且這句話其實也沒啥能夠令人震驚的地方,這就跟法官即将給一個罪犯判死刑,然後這個罪犯站起來說道“大美利堅不想千秋萬代了嗎?為什麼要斬殺我這樣的天才!”
你覺得法官會因此放了這個罪犯一馬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最少讀者們會覺得這個劇情很強行,是垃圾作者為了強行推進劇情設計出來的腦殘橋段,然後大罵有毒,直接棄坑。
不過太史公既然在史記上面是這麼寫的,那這應該也不是強行杜撰出來的,而是太史公就找到了這麼一點點的資料,但中間肯定有了許多其他的事情。
畢竟在漢朝的政治正确裡面,韓信是一個逆賊,而不是什麼初漢三傑,有關它的各種史實和資料那都是要全部删除掉的。
否則後世的史學家在研究韓信的時候,根本找不到除了史記之外,任何有記載韓信信息的文字記錄,就算有,那也是幾百年後的後人杜撰出來的。
也就是太史公本人生活的年代和韓信相隔不是太遠,周圍還有不少活着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能夠打聽到不少資料,但這也已經是所有與韓信有關的資料了。
第437章
不為人知的夏侯嬰
針對這一段劇情,劉旭本來是加了一段來自他自己的創作的額外劇情的,讓夏侯嬰在監斬韓信的時候,韓信慷慨陳詞,對夏侯嬰講述了一段未來沛公該如何離開漢中,又該如何團結諸侯反抗項羽的言論,從而一鳴驚人,得到夏侯嬰的認可,刀下留人。
劉旭覺得這才是合理的劇情,否則夏侯嬰怎麼可能僅僅就因為那麼一句斬殺壯士就放過韓信呢?
但是這段寫完之後,劉旭卻總感覺有些奇怪,因為這其實不太符合韓信的性格和人設的。
于是劉旭還是将這段自己寫的劇情給删了,然後反複回憶史書中有關韓信的記載,可是卻找不到太多有有價值的線索。
直到劉旭改變思路,轉而開始琢磨夏侯嬰的相關記載的時候,才總算琢磨到了一點曆史的端倪。
然後劉旭就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誤區之中,自己一直以來都覺得一定是韓信,在這個時候做了些什麼,從而讓夏侯嬰認為韓信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才,這才沒有殺了韓信。
但這其實是一個錯誤,因為韓信過于耀眼,所以劉旭理所當然的将重點放在韓信身上。
但其實當時手中拿刀的是夏侯嬰,他才是決定是否要斬殺韓信的人,想要研究當時韓信為什麼能夠僥幸逃脫一死,那就應該重點研究夏侯嬰這個人才對。
而一旦仔細研究夏侯嬰,就會發現,這個人其實非常的有意思。
在絕大部分華夏人的曆史記憶裡面,夏侯嬰是一個非常不熟悉的名字,絕大多數人對這個名字根本沒有記憶。
少數有所了解的,大概隻知道夏侯嬰是劉邦的車夫,專門負責給劉邦駕車。
再多一些了解的,也就知道夏侯嬰是劉盈和魯元公主的救命恩人,當年劉邦被項羽打敗,坐着車狼狽逃走的時候,因為嫌棄這兩個孩子影響自己的速度,結果先後好幾次把這兩個孩子踹下車,讓夏侯嬰拉着自己一個人快跑。
但夏侯嬰卻非常堅定的每次停車,将這兩個孩子重新放到車上之後才重新啟程,如此一來才救了這兩人的性命,否則他們一旦被楚國的追兵追上,天知道會有怎樣的結果。
而這就是99%的華夏人所了解的夏侯嬰了,一個寬厚的老實人形象,不怎麼聰明的樣子。
但實際上,夏侯嬰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夏侯嬰雖然是劉邦的沛縣天團中的一員,但夏侯嬰和其他幾個成員不同,他不是從小就和劉邦一起長大的,而是後來才加入劉邦的小團體之中,從時間上而言甚至比蕭何和曹參還要晚。
但是夏侯嬰一旦和劉邦接觸之後,這對劉邦表現的極為親近,哪怕劉邦對夏侯嬰不是很尊重,甚至有一次因為開玩笑而誤傷了夏侯嬰,夏侯嬰也都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