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等到功臣們要誅殺呂家的時候,雖然很快就把愚蠢的呂家上下給誅殺殆盡了,但如何處理留在皇宮裡面的少帝就是一個天大的問題了。畢竟少帝此時是名副其實的皇帝,而他們都是皇帝的臣子。
他們可以打着清君側的名義來誅殺以下犯上的呂家,可如果他們敢對皇帝動手的話,那性質就截然不同了。
雖說陳平想出了一個絕佳的借口,說眼下這個小皇帝并不是劉家的血脈,而是呂後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從民間買來的嬰兒,從而在法理性上奠定了廢除皇帝的基礎。
但皇帝畢竟是皇帝,沒人敢第1個對皇帝動手。
結果這個時候是夏侯嬰默默地駕着車進入了皇宮,然後把少帝等惠帝的孩子都給接了出來,從而将皇宮清理幹淨,而這幾個孩子當天晚上就死在了外面,是誰動的手,可想而知。
最後統觀史書裡面所有有關夏侯嬰的記載,就會發現夏侯嬰這個人不但文武雙全,而且非常善于審時度勢,以及最重要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善于結交朋友,又或者說是留下人情。
當劉旭想明白夏侯嬰這個人的特點之後,那再看曆史上夏侯嬰刀下留人的一幕,其中的緣由就變得相當清晰了。
那就是夏侯嬰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而且還擁有相當的智慧,所以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殺韓信。
雖然史書上并沒有說韓信是犯了什麼罪要被斬殺,但是書上說過,韓信犯的是被連帶的罪行。而且以韓信的人物性格,他應該是不會主動犯下緻命的錯誤的。
所以當時的情況很簡單就能夠推測出來,是韓信的手下13個人犯了錯,而韓信作為這13個人的領導,犯了失察之罪,所以被這13個人連帶着要一同斬首,但本質上韓信其實是無罪的。
所以夏侯嬰非常幹脆的,就把前13個人給砍了頭,但是砍到韓信這裡的時候,夏侯嬰肯定是心存猶豫的。
畢竟夏侯嬰知道韓信是無辜受到牽連的倒黴蛋,再加上韓信的官職其實是劉邦親自任命的,同時韓信還在項羽那裡當過親兵,這與衆不同的資曆,就決定夏侯嬰是不可能随意的就殺掉韓信的。
而這個時候,韓信又恰好喊了一句“沛公還想要天下嗎?居然要殺掉像我這樣的壯士!”
這句話一方面是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氣魄,但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一種求饒呢?
夏侯嬰本來就很猶豫要不要殺了韓信,然後韓信再這麼一說,夏侯嬰自然就更加的猶豫了。
同時,其實史書上此時還有另外一段描述
“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滕公指的就是夏侯嬰,司馬遷說夏侯嬰因為韓信的話而感到驚奇,同時又見韓信的相貌非凡,于是将韓信釋放而不殺。
這裡特意加了一句,韓信的相貌非凡。
雖然從小老師就教育過我們,不要以貌取人,不要因為一個人的容貌如何,就認定這個人是否有能力。
這句話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可這個世界既然告誡我們不要以貌取人,那就說明在絕大部分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是以貌取人的。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的顔值高,那天生就能夠得到許多的好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長得醜就是一種原罪,這就是社會最殘酷的真相。
而這種殘酷在古代的時候更加明顯。
現代社會,以貌取人好歹是一種政治不正确,沒有人敢在公開場合說自己是以貌取人的,所有法律也明文規定,不能夠因為一個人的容貌如何而進行差異性的對待。
但是在古代,以貌取人就是公開的事情,甚至在朝廷篩選官員的時候,在舉行科舉考試的時候,都有一個專門的要求。
那就是要求參加篩選和科舉的人,相貌必須端正,身體不能有任何的殘缺。
而等到參加殿試這個科舉的最後一關的時候,第1個篩選标準并不是考卷如何,而是這個人長得是不是帥,就算不帥那也得端正,否則就算你的文筆再好,寫出來的試卷再文采飛揚,都根本得不到殿試的資格,因為你這種長相會污了皇帝陛下的眼睛,同時還會損害國家的尊嚴。
沒錯,長得醜就是損害國家尊嚴,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标準。
那相反的,如果長得帥的話,就能夠得到許多便利和認可了。
細查史書就會發現,有多少在曆史上威名赫赫的人物,在他們由默默無聞轉向發迹的時候,史書上都會有依據“因其容貌不凡,上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