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第10頁)

  如果劉邦一定要打到最後,那項羽一定會清算主力猛攻劉邦的中軍大營,試問劉邦能否擋住項羽的決死一擊。

  面對這個質問,劉邦果斷的慫了,畢竟項羽之前的戰績恐怖至極,當年40萬秦國大軍都被項羽給幹趴下了,項羽能夠打出怎樣離譜的戰争,劉邦都不奇怪。

  于是候公乘機說道,不如您現在放項羽的部隊撤退,項羽的士兵從來沒有見過項羽打敗仗。所以項羽一旦撤退,那很多士兵就會驚恐的逃走,而漢王你也可以重新整理軍隊,日後再與項王決戰。

  劉邦覺得有道理,于是最終和項羽見面,共同約定未來一個月内停戰,到此鴻溝合議就算是達成了。

  我知道,看到這裡,讀過《史記》的人對上述文字都會感到極為離譜,因為史記裡面根本就不是這麼講的。

  《史記·項羽本紀》是這樣描寫的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漢王複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複見。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号為平國君。”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

  讀完上述的文字,傻瓜都能夠看明白,先求和的是劉邦,而候公是劉邦的辯士,而不是項羽的。

  另外,雙方約定的是楚漢平分天下,鴻溝西邊是漢,鴻溝東邊是楚,大家從此相安無事,和平發展。

  可結果張良和陳平卻勸說劉邦背信棄義,不要養虎為患,趁着項羽撤退的時候進行偷襲,于是這才有了接下來的十面埋伏和烏江自刎。

  根本就不是像劉旭小說裡面寫的這段劇情一樣,居然是項羽先請求議和,而且還隻是要求停戰一個月的時間,而不是平分天下!

  那麼問題來了,劉旭和太史公究竟誰寫的才是正版曆史呢?

第538章

  “太史公寫的東西也會有假?”這是許多人看到這句話的第一反應,在他們看來,司馬遷寫的史記是絕對不會有假的。

  哪怕就算有假的地方,也隻是因為時間過于久遠,史料很難收集齊全,于是就出現了一些錯誤,絕不可能是太史公自己造假。

  而楚漢争霸這個時期的曆史,更是絕不可能造假的,因為楚漢争霸距離太史公的年代也就90多年而已,有極個别的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一直活到了司馬遷出世的時候。

  而且司馬遷的爺爺司馬喜,更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

  同時司馬家世代都是史官,本身就有記錄和保存曆史記載的習慣,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是太史令,那從小也是按照太史令的标準來培養司馬遷的,再加上太史令有資格接觸到漢朝所有的官方資料,以及絕大部分被列為機密的文檔。

  漢朝之前的事情不好說,可但凡從劉邦起兵時候開始的事情,司馬遷都能夠拿到最真實的曆史資料,絕不會出現錯漏的那種。

  所以怎麼看,史記中有關楚漢争霸的内容都不可能有誤,更别說是鴻溝和議這樣的大事了,是絕不可能出現記載上的錯誤,更不可能出現向劉旭寫的那樣,是項羽先提出議和,同時也沒有約定南北為界,僅僅隻是一個停戰協議的東西。

  這是兩種完全南轅北轍的記載,而以劉旭對曆史的鑽研和認真,他應該是不會犯這種緻命錯誤才對的。

  但事實上,正是因為劉旭對曆史較真,所以他才寫出了和太史公截然相反的曆史劇情的,因為根據目前史學界掌握的證據,以及當時的一些人之常情來推斷的話,太史公寫的鴻溝合議,其實是非常不合常理的。

  首先議和的前提一般是雙方力量均等,誰也沒有把握能夠完全吃掉對方,這才會進行議和。與此同時,主動議和的,也一般是實力較為弱小的那一方。

  那麼在議和發生的時候,雙方的實力如何呢?

  别看在持續兩年的戰争中,項羽一直把劉邦打的叫爸爸,顯得劉邦本人極為弱小,能力不足。

  但實際上楚漢争霸開始之後,劉邦一直在和項羽剛正面,是他正面率領軍隊在荥陽地區擋住了項羽,而且足足兩年的時間讓項羽無法突破荥陽防線,更别說摸到劉邦的大後方關中了。

  這麼看的話,雙方應該是均勢。但問題是,劉邦不僅僅隻有他一個人呀,他還有韓信,彭越,和英布三個盟友。

  韓信就不說了,劉邦的自己人,在劉邦和項羽正面硬剛的時候,韓信先是拿下了整個魏國地區,緊接着又靠着背水一戰的驚人韬略,完整的吞掉了整個趙國。

  而在劉邦派人奪走了韓信手中所有的精銳,隻留下幾千老弱病殘給韓信之後,他居然還吃掉了齊國,韓信一個人就完成了吞并三國的霸業,而且僅僅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