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第9頁)

  但帶來的問題卻會非常的麻煩,因為這些識字的人一般手中都握有權利,而劉旭的三本小說講的都是未來的故事,保不齊秦始皇看到了楚漢争霸之後,就把劉邦和項羽都給抓起來殺了。

  而且并不是直接把自家小說丢進去就可以的,秦漢世界的初期,雖然已經有了書同文的法律,但在推廣的初期,執行的效果肯定還是非常微弱的,大部分人都是使用者七國不同的文字,那劉旭豈不是要寫七個版本的小說才行。

  所以想了想,劉旭并沒有去直接推廣自己的三部大作,而是決定先寫《越女劍》出來。

  一是因為這本小說的時代是吳楚争霸時期,是已經過去的曆史,寫出來不會對未來産生太大的影響。

  而且字數較短,劉旭可以讓手下的秦漢時期的謀士們,手動把它翻譯成六國不同的文字,甚至在使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制作出符合那個時代特征的書籍出來,再投放到文創空間裡面的世界去,這樣才比較穩妥一些。

  劉旭的行動力還是非常驚人的,立刻就把相應的工作給安排了下去,隻不過手下的速度就算再快,那也需要幾天的時間再說。

  而另一邊,劉旭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考慮,那就是在漢光武完本之後,自己應該繼續寫哪個朝代的故事。

  按照正常的邏輯,三國歸晉之後肯定應該寫五胡亂華了,但劉旭心中隐約的已經給自己定下了标準,那就是小說隻寫那些開創了大一統皇朝的時代。

  比如之前寫過的三國演義,楚漢争霸,還有漢光武,都是重新将華夏凝聚在一起,創建了大一統皇朝的人物。

  但五胡亂華時期就不一樣了,整個華夏被徹底割裂成了南北兩個部分,所以這個時期又被稱為南北朝,劉宋曾經無限接近一統天下這個霸業,劉裕本人也是不亞于古往今來任何人的軍事天才,奈何其政治能力不足,後代更是一坨狗屎,導緻足足300年的時間,整個天下都是一片混亂,直到隋朝為止。

  所以劉旭并不打算直接寫這個時期的故事,要寫的話,那就應該從普六如堅,也就是楊堅開始寫起。

  寫隋朝開國的故事。

  隻是這隋朝的開國故事實在是乏善可陳,劉旭擔心寫起來會比較的枯燥。

  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隻要去看看華夏的電視劇就知道了,整個華夏5000年的曆史,幾乎都有電視劇拍出來,唯獨隋朝的開國故事,幾乎沒有任何一部電視劇。

  反倒是隋朝之後的隋唐演義,那各個版本的電視劇層出不窮,僅次于我大明和大清了。

  究其原因,是因為楊堅取國的過程,實在是稱不上多麼的精彩,完全就是老丈人趁自家外孫年幼,奪了自家女婿江山的故事。

  倒不是說這個故事的三觀不正,而是說整個過程除了寫各種宮廷陰謀之外,也就隻有一個滅陳之戰可以寫了,這讓先後寫了楚漢,東漢,三國三個以戰争為主旋律的故事的劉旭,實在是感覺有些棘手,不太好寫。

  劉旭擔心這個故事寫出來,會讓不少讀者們覺得不好看,進而導緻閱文之力下降,畢竟這樣的事情也不是沒有。

  但如果換一個思路,從楚漢往前推,去寫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國的創業故事的話,那能寫的東西簡直不要太多了,而且還有一部《大秦帝國》可以直接拿來抄,簡直不要太輕松了。

  那究竟該如何選擇呢?

  ——————————

  不僅僅是劉旭在思考下一部小說寫什麼的問題,在老百姓裡面,同樣對于劉旭這位新科的元古……哦,不,應該是華夏大神的作品充滿了期待和好奇。

  其實自從漢光武開始連載之後,網絡上陸陸續續的有了一些看衰劉旭的聲音,認為劉旭已經江郎才盡了,隻會兜兜轉轉的寫他漢國的故事。

  尤其是劉秀的以完美的爽文劇本完成了逆襲之後,這樣的聲音更多了。

  當然了,等到劉旭封神之後,這樣的聲音立刻就消失不見了……最少在網絡上是完全看不到了的。

  不過這并不代表一部分讀者心中會怎麼想,他們其實都期待着劉旭掏出不一樣的東西,想要看看接下來的華夏世界會如何發展。

  尤其是司馬老賊的後代在一統三國之後,司馬家會有如何滅亡。

  嗯,如果說眼下劉旭的讀者群體裡面,有什麼是不需要争論的事情的話,那一定是司馬家該怎麼滅亡,一定是最不需要争論的事情。

  如此種種,讓廣大的讀者們好奇不已。

  而因為劉旭的新書,往往都會在老書完結之後的第2天直接發表,中間連一天的間隔都沒有,所以第二天,所有讀者們都在翹首以盼,等着我們華夏大神的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