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6頁)

  齊墨和楚墨的兩位矩子哭喪着一張臉,就算他們再有陰謀,可面對這樣離譜的天意,他們也無可奈何,不過好在百裡兵不是讨厭的另一個家夥,讓他當矩子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于是百裡兵離譜的成為了墨家的矩子,同時被劉邦任命為少府,墨家算是正式成為大漢的顯學之一了。

第938章

張良修仙

  “呼,看來這幕後黑手也不是那麼好當的!”看着大漢終于按照自己的意願走上了軌道,結束了工作的劉旭很是感歎道。

  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之前的諸多神異,那完全就是劉旭自己折騰出來的,天道之眼也好,高天上帝也罷,還有那三個聖令,以至于最後的強行捧秦墨上位,為的都是讓整個大漢按照自己的意願走上和曆史截然不同的一條軌道。

  現在整個地球除了華夏周邊之外,所有的區域都是空的,但問題是,大漢周邊的敵人可是一個都不少的,所以大漢如果正常發展的話,一定會依然被局限在這個小小的地區内,而周圍那些空曠的土地恐怕都會變成匈奴人和南越人的地盤。

  更糟糕的是,一旦大漢變成了以儒家為主的文化,那整個大漢上下就會以穩定為重,天然失去向外拓張的意志。

  其實說起來可笑,但凡是儒家文化主宰的盛世,華夏基本上都不會對外拓張的,而從漢開始,南方地區是因為五胡亂華,大量的北人被迫遷徙到了南方,從而才将南方的土地納入華夏文明圈。

  而更南的雲南貴州等地,則是因為蒙古入侵,拿下了大理國,然後明朝再順勢納入治理的,否則在宋朝的時候,統治線也就是在泉州就停住了。

  咳咳,這個就不深聊了,言歸正傳,反正大漢如果正常發展的話,那那些恐怕的土地幾百年後一定會變成匈奴人和其他南方猴子的地盤,大漢很有可能還被限制在華夏區域無法動彈。

  倒不是劉旭歧視其他種族的人,見不到他們占領那些空曠的土地,而是這些人的文明水平不高,而現在那些空曠的土地又全部都是山林和樹木,他們去了,那就是回歸部落形态,沒有個數千年的發展,是不可能建設出大規模的文明,更别說按照劉旭的希望,折騰出60億人口出來了。

  所以這些土地必須也隻能由華夏來開拓,那又該如何突破這些異族的封鎖呢?

  劉旭倒不是擔心戰争打不過,因為很快漢武帝就會證明大匈奴跟打兒子一樣的簡單,真正的麻煩在于後勤補給的問題,在于交通運輸的問題,在于人口遷移的問題,在于各種大規模基礎建設的問題。

  毫不客氣的說,以目前大漢的科技水平,就算沒有匈奴擋路,想要把歐洲大陸建設成第二個華夏,那恐怕也要七八百年左右了,靠着一點點的挪移人口才能夠完成。

  而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内讓大漢得去這些土地建立統治,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讓大漢進入工業化,提前進行工業時代,折騰出蒸汽機,鐵路,以及成熟的産科技術這樣的超級大殺器出來,之後才能夠一點點的向外拓張,讓大漢的人口遍布整個地球。

  那麼想要在短時間内讓大漢進入工業化可能嗎?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沒有個上千年的時間是不可能的,但其實頂多一百年就夠了。

  之前說過,西方在進入文藝複興時候的文明水平簡直是菜的摳腳,不客氣的說,這個時候的西方,在文明上還不如漢朝時期的文明水平呢。

  文藝複興是從14世紀到16世紀開始的,這個時候更多的是一些文藝方面的理論積累,真正搞科技的并不多,等到16世紀的時候,也就和大唐的文明差不多水平。

  而工業化是從18世紀開始的,中間也就隔了200年的時間,在這200年的時間裡面,整個西方完成了整個工業體系的基礎構造,以及現代化的物理學,化學,數學的基礎研究等等,最終推動了整個工業化的進展。

  那麼做為更加聰明的華夏人,用100年的時間來推動工業化,這應該非常的合理吧,更别說劉旭還千辛萬苦的想辦法将秦墨給推上位,同時給出了百工技巧立國的聖令,從根源上将科技做為整個大漢的發展第一目标,劉旭覺得自己都這麼的折騰了,整個大漢的大船,一定會按照自己的方向前進的。

  “等等,我這麼做的話,豈不是将大漢變成一個科技向發展的國度了,那我的秦漢世界,是不是未來就會成為可一個科技世界呢?”劉旭小聲的嘀咕了一聲。

  科技世界做為自己的死敵,現在自己居然大搞科技,這怎麼看都有些通敵來着。

  我是不是也該發揚一下華夏的傳統文化呢?

  劉旭心中琢磨着,忽然心頭一動,目光就自覺的挪移到了一個人的身上。

  這是一個赤色素袍,足杖芒鞋的男子,此時的他正在一片雲霧之中打坐,吞吐着雲氣,似乎在感受些什麼。

  “這個張良……居然真的想要成仙!”看到這個人的模樣,劉旭頗有些哭笑不得。原來這個男人正是輔佐劉邦一統天下的張良,在被劉邦封為留侯之後,張良就徹底退出了朝廷,對外稱自己登山訪道,試圖羽化登仙去了。

  不過在史學界,大家都一緻認為張良不過是在找借口退出複雜的朝廷,再沾染任何的政事,從而讓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在未來新一輪的血雨腥風之中安然無恙的保存下來。

  這麼說其實倒也沒錯,隻是讓劉旭沒想到的是,這位留侯張良居然并不是說謊,他直接上了終南山,在上面搭建了一個草廬,這位初漢三傑之一,大漢的建國功臣,居然真的在試圖修煉成仙。

  張良唯一一次借着自己留侯的權威幹的事情,大概就是将朝廷裡面所有和修仙相關的文字書籍,甚至包括全本道德經之類的經典,全都放到了這個小小的草廬裡面,日夜不停的思索和修煉,試圖找到一條登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