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個房遺愛說不定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就得到了李治的好感,然後快速的升官,等到朝堂上的老臣全部退休,李治又犯下許多錯誤導緻天下大亂的話,那就是房遺愛崛起的時機了。”
“你可别忘了,房遺愛的老爹是房玄齡,背後也有房家的支持,他是完全有能力憑借家族的力量組織起一支文官團隊的,所以我反倒認為房遺愛是這三個人裡面可能性最高的一個。”
“有點道理呀……”群友們有些被說動了。
接下來就是長達十幾個小時的高強度讨論,結果在各種争論之下,房遺愛真就逐漸的赢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成為了最受讀者支持的開國皇帝候選人。
雖說防疫愛隻是在整個第1章裡面被随口提到了一句,雖然房遺愛的能力已經寫的清清楚楚,是個徹頭徹尾的渣渣。但是和長孫無忌,李勣這兩個老頭子比起來,優勢還是比較巨大的。
隻不過這番争論到了第2天又發生了變化,倒不是說長孫無忌和李勣又重新得到了支持,而是反複将第1章讀了十幾遍的讀者們,居然從第1章的劇情裡面挖掘出了一個隐藏人物出來,這個隐藏人物就是李勣的孫子李敬業。
這個李敬業确實在第一章裡面有登場,隻不過登場的時候是正在被李勣責罰,隻寫了一句“聖旨下來之時,李勣正在看着自己的寶貝孫子因為頑劣而挨打,冷不防聖旨下來,得知自己已經被封為輔政大臣了。”
嗯,前後就這麼一句話提到了這個寶貝孫子,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所以一開始根本不被讀者們注意。
直到有讀者覺得之前提到的三個人都不太可能,于是轉而去翻其他名字沒有被提起的角色,于是就找到了這個李勣的大孫子。
所以說這個大孫子并沒有在第1章裡面提及姓名,但是在《天可汗》中卻提到了這個孫子乃是李勣的長子李震的兒子,
第1567章
李敬業當為主角
根據《天可汗》裡面的劇情,李勣的這個大孫子名叫李敬業,李敬業雖然是李勣的嫡長孫,但是從小面相不好,李勣看到李敬業之後居然說出了“這孩子的面相不好,恐怕日後會禍及家門”這樣的話。
如果僅僅隻是說一句的話也就罷了,但是李勣那是當真要付諸于行動,在一次家族出去打獵的時候,李勣命令李敬業騎馬深入樹林裡面驅趕野獸,他自己則趁機讓人放火,想要用火來燒死李敬業。
結果李敬業也是個人才,見自己即将被大火包圍,便立刻毫不猶豫的将馬殺死,然後掏出馬腹内所有的内髒,自己則藏身于馬腹之中。等到大火燒盡,李敬業居然安然無恙的從馬腹裡面走了出來,這讓李勣對于李敬業的果決和智慧都有些歎服,于是放棄了想要殺掉李敬業的想法,轉而支持自己的大孫子。
這段故事看上去有些離奇,但小說裡面倒也進行了解釋。首先李勣想要殺了李敬業,除了因為他的相貌之外,最重要的是李敬業不愛讀書,喜歡習武,而且拼命的想要往軍隊裡面鑽。
但李勣卻并不想讓他的大孫子繼續待在軍隊裡面,而是希望他轉向文官。因為此時的李勣正在受到李世民的猜忌,畢竟李勣在軍隊裡面擁有大量的人脈和軍功,在李靖死了之後,李勣就是在軍隊裡面影響最深的人。
本來李勣還可以學着其他勳貴,放棄自己的前途,當一個富家翁,這樣就可以保住自家孩子的前程。
但問題是此時的李世民又非常需要李勣來幫李治穩定局勢,在李世明的安排裡面,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文官系統裡面互相牽制,而李勣則全力保的軍隊能夠聽從李治的指揮。
所以李勣本人未來肯定還是要當官,而且還是要當輔政大臣的,那麼李勣在軍隊裡面的勢力就不能夠被削弱。
可如果李勣在軍隊的勢力不被削弱,那李家就有可能進一步的尾大不掉,甚至演變成軍閥的可能性,所以李勣的後人絕對不能夠再當武官,隻能夠在文官裡面混日子,所以李勣的幾個兒子和孫子,後來都是當刺史之類的文官,沒有任何一個再回到軍隊體系裡面。
結果李敬業這個孩子一天天的往軍隊裡面混,自然讓李勣亡魂大冒,所以琢磨着幹脆殺了這個倒黴孫子,保全一家人。
沒想到李敬業居然聰慧到如此程度,這讓李勣又起了惜才之心,覺得自家孫子搞不好還能夠護住自家家業,将李家一直傳承下去,所以就熄了殺了再殺李敬業的心思,反而将他帶在身邊培養,讓他轉去讀書,一輩子當個文臣。
這段故事在《天可汗》裡面倒也算是精彩的,而且将李敬業這個人物凸顯得非常厲害,隐隐的營造出一種宿命感出來,讓所有看到這一段的讀者都本能的覺得李敬業未來怕不是要搞事情。
結果在和現在這第1章的劇情相合,李敬業也算是在第1章裡面登場了,立刻就有大量的讀者認定李敬業就是《日月倒懸》真正的主角。
而且這種說法一經出現,立刻就以飛快的速度在整個讀者群體裡面傳播開來,赢得了越來越多的讀者認可,認定李敬業就是真正的主角。
更别說等到第2天,群裡面有一個人才将《日月倒懸》這個書名給解釋了一遍,他說“這《日月倒懸》聽名字就知道,是一種逆反的狀态。”
“正常情況下,太陽管着白天,月亮管着黑夜。但現在日月倒懸,就變成了月亮管着白天,太陽照着黑夜。”
“那這個現象的背後含義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皇朝倒轉,絕對的權力從皇帝手中轉移到了臣子的手裡面,所以這個書名就是一種隐喻,告訴你們大唐會被臣子奪權。”
“從前的臣子将變成皇帝,這就是日月倒懸。”
“但僅僅是臣子,似乎也太籠統了一點,所以這臣子和皇帝之間,必定要有其他的聯系……比如說……雙方都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