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對是大宋朝以往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一個戰功赫赫的武将僅僅因為一次彈劾就直接被拿下了樞密副使的高官,這簡直是一巴掌打在了嶽飛臉上。
此時嶽飛徹底心灰意冷,嶽飛自請回到江州廬山舊居賦閑。但此時的嶽飛一直以為朝廷想要徹底剝奪自己的軍權,不給自己任何在軍事上繼續建功立業的機會,讓自己當一個山野村夫,又或者是讓自己閑居幾年之後,再重新重開天恩,給自己封個不痛不癢的官位啥的,嶽飛此時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會死的事情,朝廷内外,還有嶽飛的舊将也根本沒有想過嶽飛真的會死。
事實上,劉旭根據後來諸多史料分析,當時趙構對于嶽飛的處置确實有些舉棋不定,倒不是說趙構此時良心發現,而是嶽飛的功勞太大,手下的軍心也還在,如果真的斬殺了嶽飛的話,那一個不好還是會鬧出大亂子的。
而且此時嶽飛已經沒了兵權,不可能再造大宋朝的反,殺了嶽飛隻有壞處,沒有好處。而且中興四将裡面除了張俊之外,其他兩個其實和嶽飛的關系不錯,尤其是韓世忠,他和嶽飛是一樣的人,萬一另外兩個兔死狐悲了怎麼辦?
所以當時的趙構是在猶豫的,而讓趙構最終下定決心要斬殺嶽飛的,是秦桧正在進行的和金國的和談。
當時金國和南宋簽訂合約的充分必要條件就是要南宋斬殺嶽飛,理由倒不是說他們怕了嶽飛,最少嘴巴上他們絕不會這麼說的。
官面上的理由其實是嶽飛這家夥天天叫嚷着要北伐,要恢複北宋的江山,隻要嶽飛還活着,南宋就始終有重新出兵江北的可能性。隻要南宋殺了嶽飛,那整個南宋上下自然也就沒人敢提北伐的事情了,金國也就相信南宋的誠意,願意和南宋簽約。
而除了觀念上的理由和内心深處的理由之外,金國一定要殺了嶽飛,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江北鬧的太亂了。
因為當初嶽飛為了北伐,不但在長江以北,甚至在黃河以北都扶植了大量的豪傑和義軍,這些豪傑和義軍各種起兵,抗擊金軍,不服金國的統治,讓金國上下焦頭爛額。
因為數量太多分布太雜,再加上金國損失的大量精銳,金國鎮壓起來也非常的艱難,而且很多義軍非常的堅韌,死戰不退,還不肯投降。就是因為他們相信未來嶽飛一定會重新率軍北伐,到時候他們就可以響應嶽爺爺的号召,重新奪回漢人的江山了!
隻要嶽飛一死,這些義軍就會徹底失去脊梁骨和堅持,平定叛亂也就簡單很多了。
事實也是如此,在嶽飛死後,除了極少部分義軍之外,大部分義軍徹底對南宋失望,紛紛接受金國冊封的官職和爵位,整個江北和黃河以北迅速地平定下來,金國的統治也就大大的穩固了。
殺嶽飛一個,抵得上30萬大軍。
不過義軍裡面也有例外,也有堅持抵抗的,比如僅次于嶽飛的超級猛将,同時還是超級詞人的辛棄疾。
在金國不斷的拿嶽飛當做和談的唯一條件的威逼下,在秦桧這個超級内奸的反複勸說和恐吓下,趙構的膽氣徹底喪盡,為了和金國簽訂合約,徹底下了誅殺嶽飛的決心。
第2057章
莫須有的風波亭
大家都知道嶽飛是死于莫須有三個字下,好像嶽飛是無罪而誅。
其實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想要殺嶽飛這個級别的大将,怎麼可能是莫須有三個字就可以搞定的,最少得有十幾條死罪的名義才行,否則真的會天下大亂,人心喪盡的。
于是如何給嶽飛安插罪名就成了最大的問題,隻是秦桧的人能夠找到的明面上的嶽飛最大的罪名,就是各種不遵從朝廷的旨意,又或者是沒有按照朝廷的意思守住一些城池等等,這些都是軍事上的失誤。
這些失誤可以是死罪,但不足以讓一個立下了滔天大功的神将去死。
想要名正言順的處死嶽飛,罪名其實有且隻有一個,那就是嶽飛謀反!
但天可憐見,天下忠臣不過嶽飛,想要找到嶽飛一絲一毫謀反的罪證都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勉強捏造出了一些罪證出來,天下人也不會相信。
隻有嶽飛自己的屬下站出來指證嶽飛在統兵的時候有造反的心思和行動,才能夠坐實罪名。
于是在秦桧授意下,張俊利用嶽家軍内部矛盾,威逼都統制王貴出面誣陷指證嶽飛,王貴屈從;其他嶽家軍的将領也必須上奏折來證明王貴說的是實話,嶽飛确實想要謀反。
在全家老小性命脅迫,以及以往嶽家軍内各種矛盾的影響下,幾乎所有的屬将都上奏折指證嶽飛,隻有張憲甯死不從,于是秦桧又收買張憲部副統制王俊,讓其出面首告張憲“謀反”。
于是一切萬事俱備,所有證據也都準備妥當,在江州閑居的嶽飛還沒有待上幾天的時間,就接到命令召他回臨安。
嶽飛還以為是趙構回心轉意,興沖沖的跑了回來,結果秦桧派殿前都指揮使楊沂中秘密拘捕嶽飛,投入大理寺獄中,之後嶽飛的長子嶽雲也一同下獄。
接下來就是對嶽飛各種嚴刑拷打,試圖讓嶽飛承認自己的罪行,但嶽飛是何等人也,自然是一個字也不肯承認,所以最後雖然朝廷公布了嶽飛的罪名,但全部都是人證的口供,嶽飛自己的供詞和實打實的罪證是完全沒有的。
後來已賦閑的韓世忠看不下去了,主動找到秦桧質問到底有什麼切實的證據能夠證明嶽飛謀反,秦桧這才說出了那句曆史上經典的“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翻譯過來就是“嶽飛兒子嶽雲和張憲那封造反的書信雖然還有些不明确的地方,證據也不算太充分,但這件事情大概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