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劉禅提到了這個,趙鼎便第一時間出列。
“回官家,關于遷往安南和蒲甘之地的百姓,臣以為第一批同樣遷移五十萬百姓為宜。
而且遷居的地點,臣以為當以升龍、占城及蒲甘城三地為宜。”
趙鼎說完了之後,劉禅認同的點了點頭。
“嗯,愛卿所說實乃謀國之言。
這三處皆是大城,而且早已開發多年,土地肥沃,環境也相對适宜,把百姓遷往這些地方确實比較穩妥。”
“謝官家!”
“那愛卿以為當從何處遷移百姓比較合适?”
“回官家,臣以為可以從江陵府、常德府、建昌府三地遷移百姓。”
趙鼎的方案一出,大臣們又炸了。
不過相對于之前來說,炸的規模小了一點兒。
炸的主要是家在這三個地方的官員,其他的基本是一個看戲的狀态。
按理來說,從某個地方遷走一些百姓,對于當地人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兒。
因為這些人可以遷走,但他們的地卻遷不走。
他們走了之後,地就空了出來。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特殊的情況,隐戶。
就是名和地都挂在有功名之人名下,不在朝廷掌握的黃冊之中,也不向朝廷納稅的那部分人。
突然遷走那麼多的人,空出來那麼多的地,朝廷必然不可能讓地空着。
所以,人遷走了之後,這些地必然要重新分出去。
但朝廷再笨,也不可能不問青紅皂白的直接把這些地給一分了之。
分地之前,必然要做的一個事情,就是重新丈量田畝。
丈量的過程之中,這些隐戶就很容易會被暴露出來。
所以,他們才要反對。
除了這個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突然遷走了那麼多人之後,必然會對當地的工價造成影響。
在這個萬事全靠人的年代,工價隻要一漲,各行各業都要受到影響。
這就是他們反對的第二個原因。
隻不過,這兩個原因沒有一個能擺得上台兒。
所以,他們隻敢在下面議論,一時之間還沒有人敢跳出來反駁。
或者說,他們還沒找到合适的理由進行反駁。
見大臣們隻是議論,卻沒有人直接像剛才的陳中一樣跳出來反對,劉禅便幹脆裝作沒看見。
“那等這些百姓遷移過去了之後,愛卿準備怎麼确保其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