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第5頁)

所以,這個事兒真正的難點,在于鋼鐵冶煉工藝的革新。

嶽飛并不懂冶煉鋼鐵,但鋼鐵冶煉的曆史他還是知道的。

從遠古的夏商周至今,鋼鐵的冶煉工藝可以說一直在進步。

但這種進步是一點點兒累積起來的,并不是誰腦袋一拍,就突然進步了。

說白了,冶煉工藝的提升,需要大理時間的積累。

甚至,需要一些運氣。

很可能明天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也可能幾百年還在原地踏步。

一想到這個,嶽飛心裡就是一沉。

難道,這事兒終究還是鏡花水月一場?

不,不行!

就算很難,也要試一試!

因為這個事兒如果真的能成的話,那意義實在是太大了。

以大宋目前的運輸條件,如果作戰距離在三百公裡之内,一個士兵差不多需要三個民夫來保障。

如果作戰距離拉到五百公裡以上的話,保障一個士兵所需要的民夫基本上就要翻倍。

像嶽家軍之前基本上保持在七至十萬人的規模,保障其作戰的民夫,基本都在三十萬以上。

這還隻是需要的人數,更重要的是,糧草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有水路的話,情況還會稍微好一點兒。

如果是純走陸路的話,每一石運往前線的糧草,真正到了前線之時,能剩下半石,已經算是燒了高香了。

如果真的有了可以靈活轉向的四輪馬車,就算他的運載量隻比兩輪馬車高一倍,也至少能節省三分之一的民夫。

同時,運到前線的糧草,也至少能增加兩成。

這麼一增一減之後,戰争的成本将會大大的降低。

而戰争成本的降低,其實就是變相的增強了國家戰争的潛力。

所以,這個東西一定要搞出來。

哪怕多花點兒錢,也要搞出來。

第249章

有奇思妙想的人多了,你算老幾?

想到這裡,嶽飛又拍了拍沈行知的肩膀。

“行知,你放心吧,本帥這就進宮向官家谏言,一是為你表功,二是由朝廷撥款改進鋼鐵冶煉工藝,争取讓你的四輪馬車能早日面世。”

嶽飛這麼一說,沈行知立時大喜。

“謝元帥!”

“不必,你先在某家中歇息,本帥去去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