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我們與天竺并沒有接觸,關于他們最早的信息,還要追溯到仁宗皇帝時期。
據那時候的消息,天竺的人口大概在五百萬。
百年時間,就算他們一直風調雨順,不發生任何戰争,現在頂多也就六百萬左右的人口。
就算再多算一些,估計也不會超過六百五十萬人。
以這個體量,除非竭澤而漁,要不然不可能供養一百萬的軍隊。”
嶽飛說到這裡,趙鼎和張浚倆人幾乎是同時看向了對方。
到這會兒他倆才發現自己小看了嶽飛了。
之前他們一直把嶽飛當成個武将來看待,包括嶽飛自己也是這麼看自己的。
但剛才那一番話就已經能看出來,嶽飛已經不再僅僅站在戰争的角度,而是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去思考問題了。
果然,封了王之後就是不一樣啊。
劉禅可沒有他倆這麼多的心思,他對嶽飛一直有相父的濾境。
所以對于趙鼎倆人的震驚,他完全沒什麼感覺,這不就是相父的基操嗎?
于是,他便開口問道:
“那愛卿以為咱們應該怎麼應對?”
聽到劉禅的問話,嶽飛拱手回道:
“官家,現在因為沒有更多的信息,所以我們隻能料敵從寬。
而且,杜英武從被趕到海外不過四五年的時間而已。
那本就不是他的國家,四五年的時間并不足以讓他有什麼歸屬感。
而且他一心想為那黎氏報仇,臣更傾向于他會對天竺國内竭澤而漁。
因此,臣更側身于杜英武真的有百萬大軍。”
嶽飛的這個判斷,與之前趙鼎他們的判斷正好相反。
他們都認為杜英武是在虛張聲勢,其實能戰之兵不過三四十萬而已。
如果三四十萬的話,他們派出二十大軍應該勉強是夠用了。
可如果對方真有百萬大軍的話,那該怎麼辦?
他現在就算去偷,也偷不來五十萬大軍呢。
而且,二十萬對四十萬跟五十萬對一百萬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
想要對付百萬大軍,自己怎麼也要有個六十到八十萬。
這要怎麼辦?
想到這裡,他為難的看向了嶽飛。
“愛卿啊,你真的認為他有百萬大軍?”
聽到劉禅這麼問,嶽飛扭頭看了一眼趙鼎和張浚,見他倆同樣眼含擔憂,他鄭重的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