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朝廷手裡的礦山,比高軟軟手裡還要多。
至于嶽飛、張浚和韓世忠三個人,則是在自己的腦子裡面拼命的想,這個大怪物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變成一個車。
因為提出來這東西,最初的目标就是用來驅動風箱,作為車子的動力。
而與他們幾個人的驕傲、激動、好奇不同,陸遊和沈行知倆人,看着眼前正在平衡運行的蒸氣器,卻是一臉的惆怅。
或者說,又喜又愁。
喜的是,他們之前想的太複雜了。
他們最初的設想,是利用這個東西來驅動風箱,為他們預想之中的車子提供動力。
但真把這個東西造出來之後,他們發現自己完全想多了。
這個東西再加上一套曲軸連杆,直接就可以驅動輪子跑起來,壓根就不再需要他們的那一套設計。
至于曲軸連杆,對于大宋來說,更是成熟的不能再成熟的技術了。
連富家小孩子的玩具上面,用的都有這種技術,實在是沒有任何的難度。
如果他們願意的話,現在就可以把這個蒸汽器,變成一輛車。
但讓他們愁的是,他倆在這個東西運行起來之後的第一時間就發現了,這東西的效率,比他們想象之中,要低的多。
其實在制造的過程之中,他們就意識到了,這個所謂的蒸氣器,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風箱。
隻不過,他們現在使用的風箱,是由水力作為動力。
而這個蒸氣器,是使用熱水燒開之後,産生的蒸氣為動力。
蒸氣為什麼能像水一樣作為動力,他倆其實并不太明白。
但這對于他們來說,并不重要。
隻要這個東西能用,他們便拿來用便是。
至于其中的原理,可以留到以後慢慢兒研究。
隻不過,在制造的過程之中,他們還是發現,這個蒸氣雖然與水力一樣,都可以被使用。
但他們工作的方式,卻并不一樣。
最明顯的區别,就是利用蒸氣作為動力之時,鍋爐裡面的蒸氣每推動一次風箱,就必須要等他涼下來之後,再次加熱,才能再一次推動。
而不能像水力一樣,可以連續的反複推動風箱。
如此造成的結果,就是這東西運行過程中,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燃料,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效率被大大的降低。
這個問題他們在制造的過程之中就已經發現了,但并沒有搞明白原因,也沒想到解決的辦法。
當時倆人都寄希望于,是自己還沒有吃透洪秀的圖紙。
說不定,等全部造成了之後,這個問題自己就能解決了。
但是,現在東西已經造出來了,倆人卻發現這個問題仍然存在。
他倆内心都知道,目前的這個蒸氣器,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使用價值,但終究算是個半成品。
按理說,應該回爐重造,直到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