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那次改革的初衷沒有問題,制定的政策也基本對症,但為什麼最後會弄到一地雞毛?
說白了便是新舊兩黨的利益無法調和。
所以,趙鼎這貨到底是怎麼想出來了這樣一個所有人都受益的改革?
就在他百思不得騎姐之時,他突然腦子裡靈光一閃。
是了!
這并不是趙鼎的水平就比王安石要高,而是因為嶽飛。
或者說,是因為大宋的地盤兒在不斷的擴大。
因為大宋的地盤不斷的擴大,讓原來飽受冗官之苦的大宋,開始變得官員不夠用了。
而且,這個缺口還相當的大。
正是因為缺口太大,大到足以讓所有人吃飽。
所以,這次改革才能全是受益者。
想明白了這一點兒之後,他心裡突然冒出來了一個想法。
老夫之前幾次想幫着官家從嶽飛手裡奪權失敗,就是因為朝廷的權力隻有那麼多。
而且,那些權力已經基本被嶽飛給把持完了。
老夫現在無兵無權無錢,想從他手裡虎口奪食,确實是太難了。
既然如此,老夫為何不能效仿趙鼎這一次的改革,直接把朝廷的權力做大呢?
隻要朝廷的權力變得足夠大,那麼總有一部分會落到官家的手裡。
而且,我要是能主導這個權力變大的過程,那豈不是就能讓更多的權力落到官家手裡。
等官家手裡掌握的權力足夠大了,便有了和嶽飛抗衡的資本。
這樣,官家便能一步步重新掌控整個大宋。
等到了那個時候,就算金兀術把他做的那些事兒給說出來,官家肯定也能保我一命。
可是,到底應該怎麼把朝廷的權力給變大呢?
就在秦桧苦思冥想這個問題之時,反應過來的大臣們一個個的已經壓不住自己心裡的驚喜了。
他們是真的沒想到,竟然還有這種美事和。
技術性官員的晉升渠道不夠寬?
這也叫個事兒?
家裡的那些敗家兒子們,想要通過科舉肯定沒戲。
但是,讓他們學個技術總沒問題吧?
實在不行,就拿錢砸呗。
隻要他們能考過,這不就吃上皇糧了嗎?
于是,大臣們便一個個的開始高呼官家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