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第9頁)

第一次發動這個提議的人,叫做歐陽修。

歐陽修在大宋文壇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改革也确實成功過一次,但最終還是在南方系的反撲之中落寞收場。

第二次推動改革的則有兩個人,分别是司馬光和王安石。

作為新黨和舊黨的領軍人物,兩人的政治觀點可謂大相徑庭。

但兩人都意識到了南北存在巨大現實差距的背景之下,全通統考統取對于國家穩定的巨大危害。

因此,兩位政治觀點針鋒相對的政壇領軍人物,在幾乎相同時間裡,從各自的立場推動了這項改革。

但最終,仍然逃不過虎頭蛇尾。

歸根結底,就在于這種改革動了既得利益者的根本。

秦桧對這一段曆史心知肚明,他也能看出來劉禅的決心。

但他并不認為這樣的改革能成,因為這個改革看似隻是改變了科舉錄取的方式。

但實質上,他要對抗的卻是人性。

甚至,是人性中相對美好的那一部分,即封妻蔭子的本能。

任何一個取得了高官厚?之人,都會本能的想把這些東西原原本本的傳給自己的子子孫孫。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除了從小就加強對孩子本身的教育之外,還需要堆積其他大量的資源。

比如更好的教師,更優渥的環境等等一切有利于提升子女競争力的資源。

而且,這種資源的累積僅靠某一個家族一般是不夠的,所以聯姻或者其他形式的結盟自然而然的就會形成。

整個資源累積的過程之中,甚至不需要任何違法亂紀的手段,便可以合情合理的完成。

如果僅從這個家族或者這個地區的角度來看,這其實并沒有什麼問題,甚至是一種好的現象。

但如果放大視野,放在全國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就出現了。

因為,任何資源都是有限的。

某一個家族或者地區占有的多了之後,其他地方占有的必然要少。

如果這個時候,國家不能出面幹預的話,占有資源更多的地區,便可以通過滾雪球的方式越占越多。

直到把所有人的資源據為己有,實現家族或地區的極度繁盛。

但與此同時,其他失去一切資源的地區,要麼徹底淪為附庸,要麼揭竿而起。

無論哪種,對于國家來說,都是災難。

對于這些問題,秦桧當然能看得清楚。

但也正因為看得清楚,他才會認為這事兒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因為,這是在與人性對抗。

别說他秦桧對抗不了這種人性,就連嶽飛,他也不相信能夠對抗。

嶽飛會放任自己的家族在他之後,迅速陷入衰落嗎?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他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