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重要!
而且,因為标準過于明确,任何後宅争寵的手段都失去了作用。
身體好的,就去軍隊裡掙軍功。
學習好的,就拼命卷科舉。
比其他兄弟更早拿到實實在在的東西,才是拿到爵位的唯一标準。
一想到這個,那些勳貴們甚至不由的心疼起了自己将來的兒子們。
但是,這心疼也是一瞬間。
兒子再重要,也沒有爵位重要不是?
這些勳貴們在幻想着自己的公候萬代之時,沒有爵位的大臣們,卻是一個個酸的不行了。
手裡的官員,瞬間就不香了。
沒辦法,官位再高,這玩意兒也不能傳承啊。
于是乎,這些大臣們一個個都開始想着,怎麼才能給自己也搞個爵位。
至于說要不要反對一下?
反對個屁呀。
俸祿是公家發的,爵位卻是自己的。
自己現在沒有,說不定後代裡面就有了呢?
自己現在跳出來反對,豈不是跟自己的後代過不去?
正是因為他們有了這個想法,倆人的改革方案,竟然沒遇到一丁點兒的反對。
而秦桧看到這一切竟然如此容易的通過了之後,臉都白了。
因為他知道科舉這事兒,算是徹底的闆上釘釘了。
這一次科舉的改革,總得來說算是降低了科舉的難度。
因為學子們不再需要跟全國的人一起卷,他們隻需要卷過自己同一地區的學子就行。
這對于基礎教育不怎麼樣的地區來說,當然是個好消息。
但對于綜合水平最高,或者說受教育程度最好的江浙淮地區來說,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因為,他們面對的競争更激烈了。
毫不誇張的說,這一次的改革,除了江浙淮地區的學子會受到一些損失之外,其他地方的學子全是受益的。
而且,是越偏遠的地區,受益越大。
但為什麼江浙淮地區的反對聲音特别大,其他地方的官員好像沒什麼聲音?
主要還是因為劉禅的火力太猛,他們知道自己不出聲,也能達成想要的效果。
但這會兒不一樣了,科舉突然就跟爵位的傳承挂鈎了。
在這種情況下,科舉當然是越簡單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