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第3頁)

除非遇到了大海,才能停下來。

而他的思路,整體上就是商賈先行,朝廷跟進。

看完了之後,連朝中的主戰派之首嶽飛都不由的驚呼一聲。

本帥還是保守了啊。

他的想法也隻是要超越漢唐而已。

但具體超多少,還真沒想過。

可是他沒想到,他沒想過的事兒,這些學子們竟然就已經想到了。

隻有鄰海,沒有鄰國?

這些小子們還真敢想。

雖然策論中提到的方法還可以具體的細化,但一篇策論能做到這個程度,确實有進一甲的實力。

心裡這麼想着,他就看向了劉大中。

發現他和自己的想法差不多之後,倆人默契的放下這一篇,拿起了另一篇。

這一篇一看之下,嶽飛頓時連呼三聲好。

這一篇策論總的目标,其實跟虞允文是一樣的。

就是隻有大海才能阻擋大宋的腳步,海之内的所有陸地,必須都是大宋的。

但與虞允文主張商賈開道朝廷跟進,直接打出去的想法不同,他主張先把打出去的拳頭收回來。

按他的想法,朝廷應該先在燕京、遼東、廣州、泉州、升龍、蒲甘、倭國、爪哇、蓬萊以及吐蕃建立永備的軍事堡壘。

等這些軍事堡壘全部建成,确保大宋現有的國土無憂之後,再考慮往外打。

如此之多的地點之中,他并沒有提到天竺。

因為在他看來,隻需要在吐蕃修一個堅固的堡壘,駐上五萬大軍,但足以保證天竺不會出任何的問題。

按理說這份策論相對于虞允文的觀點,要更加的保守一些。

但嶽飛其實更滿意這個。

因為這份策論,更加的穩當一些,他選的各個軍事要塞的建設地點,也與朝廷的規劃基本上不謀而合。

而且,他也并不全是在被動防守。

比如燕京的要塞,明顯就是在為了出兵草原做準備。

不過,整篇策論之中,他最滿意的,其實是還是關于天竺的看法。

确實,控制天竺的根本,并不在天竺,而在吐蕃。

隻要吐蕃牢牢的控制在大宋手裡,天竺一旦有任何問題,大宋的官軍便可以順着高源俯沖而下,直接殺到他們的腹地。

所以,攜吐蕃以治天竺,才是最省力的辦法。

什麼?

吐蕃是自家孫子的土地,朝廷在那裡駐軍,孫子會不會不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