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看看那是誰的提議,那特麼可是趙鼎。
他敢提出來,肯定是跟官家還有元帥開過小會了。
現在就是通知咱們一下而已。
這三個愣頭青,得了官家特旨,才有機會入殿。
能有此等機會,說明官家對他們寄予厚望。
如果他們抓住機會好好觀政,耐心琢磨,以後登堂拜相也未可知。
沒想到啊,他們仨竟然不知好歹,齊齊跳出來反對。
估計這翰林院,他們仨是待到頭了。
說不定啊,這輩子都要待在州縣了。”
“是啊,可惜了。”
此時站出來的三個人,正是上次科舉的狀元張孝祥、榜眼楊萬裡,以及探花虞允文。
他們仨現在的職位,都是正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平時的職責,主要是修實錄以及國史。
這個級别的官員,其實除了元日、冬至等大朝賀之外,并沒有資格參與日常的朝會。
不過,劉禅對于嶽飛親自參與選出來的這三個人,那是相當的重視。
因此,平時經常把他們三人帶在身邊。
包括這次的朝會,也是劉禅特意允許他們參加。
但是,按照規矩,他們權限隻限于劉禅問什麼,他們及時的回答。
簡單來說,就是當好劉禅的秘書。
對于具體的朝政,他們并沒有資格參與,更沒有資格發表什麼意見。
這便是大臣們嗤笑他們仨的原因,因為他們這麼做确實是壞了規矩。
而且,正六品的級别,總體來說已經不低了。
但在這個朝會上,還真不夠看。
因此,衆人在議論之時,甚至都沒有壓低聲音。
可三人聽到衆人的嗤笑之後,臉上非便沒有任何後悔之意,反而是鄭重的拜了下去。
很顯然,三人沒有任何一個人,打算收回自己的意見。
看着拜下去的三人,劉禅看都沒看議論紛紛的大臣,而是對着三人說道:
“三位愛卿平身。”
聽到這話,三人皆是詫異的擡起頭看向了劉禅。
但劉禅并未說話,隻是手掌上擡,做了個讓他們起身的手勢。
看到這個,三人先是互相對高了一眼,然後才遲疑着起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