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珍不是貪戀功勞的人,不會做出将别人的功勞據為己有這樣沒品的事。
索性就趁着這個機會對董元忠交代清楚了。
但董元忠卻很難以置信,怎麼可能?
蘇小甜才多大年齡?怎麼可能會種地?就别說還要培育種子了。
莫非,沈自珍的蘇家人的照顧,所以要将這份功勞給蘇家?
董元忠覺得,自己猜測到了真相。
瞬間,他對沈自珍的高風亮節又有了新的認識。
沈自珍歎了一口氣,猜到董元忠可能想岔了,遂又解釋。
“首長,小甜這孩子,在農業知識方面的造詣很高,甚至比我還高,這兩年,我從小甜的嘴裡聽到了不少的新知識。”
沈自珍的名聲董元忠曾經聽說過,這是國内首屈一指的農業科學家。
現在他卻極力推薦一個小姑娘。
怎麼想都覺得不太可能。
一個小娃娃罷了,就算再怎麼聰明,也不可能會有這樣的一番作為吧?
董元忠本人對農業知識了解并不多,但不妨礙他提出幾個問題考一考蘇小甜。
蘇小甜知道董元忠是在考察她,不慌不忙地一一回答了。
答案十分準确。
不要說董元忠,就是沈自珍也暗暗點頭表示贊許。
“看起來,一代新人換舊人啊!”董元忠感慨地說:“蘇老哥,我隻當你培養出幾個出色的孫子,誰知,孫女兒更出色。”
說起孫女兒出色的話,蘇爺爺那表情,别提多驕傲了。
“小甜這娃,沒别的愛好,就是喜歡讀書。”
“喜歡讀書好,喜歡讀書的孩子,未來都差不了。”董元忠對蘇小甜也多了幾分欣賞。
甚至有一種,這為什麼不是自己家娃的想法。
“說句實話,要是沒有小甜督促,我這幾個孫子,未必能考出這樣的成績。”蘇爺爺又感慨的說道。
家裡幾個小子,當初的成績可是差得不得了,這一次能考上大學,确實都是小甜這娃的功勞。
說話的時間,時間差不多了,蘇首溫幾兄弟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
他們各自背着行李,跟着沈自珍,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潮,上了火車,走向一段新人生。
蘇奶奶看着火車啟動一點地走遠,最終連影子都看不到的時候,終于落淚。
孫子這就去京城了,雖然好,可要見一面卻不容易了。
咋想都覺得眼睛酸酸的。
範淑芳安慰蘇奶奶說:“嫂子,您就别難過了,孩子們有出息,咱們應該高興才對,可不能讓孩子們走得不安心。”
早年,她送兩個孩子去當兵的時候,也是一樣難受,但幾年下來,竟也就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