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感覺轉不動了,這時要慢慢抽出來一點,随後在次擰動。
隻聽卡塔一聲.....開了。
打開後就看到,鐵盒子内部塞了很多過去那種老油紙,一層層揭開油紙後,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副卷軸。
軸頭眼色發白,發黃,我一眼就認出來了,這是用“某種牙”做的軸頭,在過去是很高級的材料,普通人用不起。
豆芽仔眼珠子瞪的老大,他舉着手電幫我照明,而我則解開繩子,一點點,展開了卷軸。
不是紙畫,是一副絹畫。
看到這東西第一眼,一股老氣,撲面而來。
絹本看起來很幹,氧化發黃嚴重,邊緣處有一些污漬,畫的題材是一顆古松樹,一旁蓋滿了大大小小,幾十個紅印章!
這些印章字體涵蓋了隸書,草書,行書等,甚至還有九疊篆,我不認識這些章,但我認出來了一個章,也是畫上體型最大的章。
“乾隆禦覽之印”。
真是好東西....
咱文化低不太懂書法字畫,但我沒吃過豬肉見過豬跑,一件東西好或不好,逃不過我這雙眼睛。
豆芽仔有些小激動,他問:“峰子,這是誰畫的,你不是說是麻雀圖?這麻雀在哪裡?”
咦.....
豆芽仔把我問着了,我也沒看到麻雀,隻在畫上看到一顆松樹。
我立即轉頭問:“阿婆,你家這傳下來的不是麻雀圖,是松樹圖吧?”
老太太面無表情道:“你在仔細看看。”
我又對着光亮,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
草,我看到麻雀了。
就一隻!
藏在畫中松樹的樹幹上!不大點兒,要不仔細找,根本發現不了!
這隻小麻雀畫的十分傳神,帶着部分工筆畫的特征,重點是,麻雀的頭是向右看的。
書畫行裡有個書法,麻雀頭向左值一百,麻雀頭向右值一千。
意思凡是古畫中麻雀頭向右看的,都比向左看的貴十倍。
在有,這幅畫雖然蓋了很多章,但沒落畫家的署名款,經我鑒定,這軸畫應該是南宋時期的“佚名寒雀圖。”到清代又被人重新做了裝裱。
畫上的樹光秃秃,沒有葉子,代表在冬天,所以麻雀叫寒雀更合适。
“佚名”的意思就是不明身份的畫家,這種畫過去在清宮裡很多,南宋絹本畫存世屈指可數,可以說件件價值連城,何況這上頭還蓋了這麼多曆代收藏家的私章。
老太太問:“怎麼樣,你們看好了吧。”
“嗯,看好了,東西确實不錯,阿婆,你們包家那個翡翠白菜和銀的養老牌?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您能一起賣給我。”
就聽老太太面無表情說:“饑荒年代,養老牌已經被我父親賣掉換了錢,翡翠白菜還在,但你别想在打它的主意,我答應賣掉這幅畫,隻是為了籌錢救我小孫女。”
我馬上恭敬的說好,知道了阿婆。(先搞到手一件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