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鷹帝國的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僅僅是通過提出它的推導模型,就獲得了2013諾貝爾物理學獎。
它還有一個聳人聽聞的名字——上帝粒子。
它存在于宇宙之初,遍布空間,亦或者,希格斯玻色子本身就是空間。
它無法被發現,但卻像是‘果凍’一樣,充斥着宇宙,也被稱之為希格斯場。
使那些脫缰野馬一般的基本粒子陷入遲滞,并且讓基本粒子産生質量,産生引力,凝聚成物質。
形成宇宙、星系、星球、山川河流,直到繁衍出你我他。
它是萬物的起源。
當然,這一切都是一種推導。
劉弟有些恍然,随即眯起眼睛。
碰撞實驗之下,沒有找到‘量子糾纏力’,卻找到了上帝粒子?
此時飄在空中的圖象,是魔童模拟出來的。
因為剛剛的一瞬間,希格斯玻色子十分不穩定,生産後又迅速衰變為其他更小的輕粒子——兩個光子。
光子?
劉弟的思緒炸裂開來。
這可是非常神秘的東西。
19世紀初,人類科學家想要為‘萬物的光明’,明确一個标準的性質。
于是便進行了一場著名的實驗。
最開始,科學家們是為了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
結果試驗完成後,他們徹底不認識這個世界了。
這個小小的實驗,甚至直接讓整個基本物理學的大廈崩塌,無數物理學家陷入了迷茫深淵。
雙縫幹涉實驗。
這個詭異程度不亞于恐怖片的存在,但它居然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實驗。
它目的是為了确定光的本質形态。
那時候的科學家們,一派認為光是一種粒子,也就是光子。
還有一派認為,光是一種波,諸如敲打皮鼓,産生的震動一樣。
托馬斯·楊做出了一個簡單的實驗。
他在一個紙闆上,切割出兩條平行的縫隙。
并且用光照射。
如果光是粒子,那麼就會形成粒子光束,像是機關槍子彈一般,無數光子噴發出去,直直的經過縫隙,在後側照射出兩條‘豎線狀’的光芒。
什麼樣的形狀,就會出現什麼樣的光斑,這很符合邏輯。
但結果并非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