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死亡,會留下四種屍骸。
超過太陽質量40倍以上的恒星,死後會留下一個萬物終結者——黑洞。
而太陽質量8倍以上的恒星,演化後期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發,最終有概率産生一顆恐可怕程度稍微遜色于黑洞,但仍舊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恐怖天體——中子星。
而在太陽質量0.5倍—8倍之間,這種不大不小的恒星,死後會變成白矮星,一個沒有生命的超超大質量死寂石頭。
人類太陽最終的宿命,就是如此。
而30億年前,開普勒-16b星域死去的那顆恒星,正是第四種結局。
它是宇宙中體積最小的那一類恒星。
質量大約為0.3-0.5倍太陽。
在恒星的世界裡,很小很小。
它死去後。
變成了一顆——黑矮星。
但人類科學家認為。
宇宙中不存在黑矮星這種天體。
因為宇宙整個的137億年壽命,還不足以将它孕育。
它本應存在與理論中。
黑洞也好,中子星也好,或是白矮星也好。
它們形成之前,它們的前身恒星,要麼就是經曆大爆炸,要麼就是大坍縮。
導緻結構形态突然轉變。
它們會在很短的時間内死去,變成屍骸。
而第‘四種屍骸’黑矮星則不同。
它沒有那麼大的能量,來給自己辦一場絢爛的‘葬禮’。
它會像是一塊火炭,随着時間,慢慢熄滅。
從發光發熱,變得暗淡無光,而後逐步冷卻,變的冰冷,大部分身體變成飛灰。
它的死亡,如同凋零,孤寂而緩慢,絲毫不惹人注目。
這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可能需要200億年。
所以,137億歲的宇宙裡,理應不會出現傳說中的黑矮星。
可是。
30億年前,衆人眼前的這片開普勒-16b星域,不符合常理的出現了一顆黑矮星。
正是由開普勒-16b星域中,那三顆小恒星所形成。
它似乎依靠自身的力量,提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