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成怕是要用正月裡剩下的半拉月,才能陸陸續續到崗。
如果到了月底還沒來,那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人員流失了。
當然,工地上的農民工流失,那是在所難免的。
有可能回去一趟,過年一喝酒,又茬摸到了新的更賺錢的頭緒。
也有可能家裡出了什麼事,不能像往年一樣出來打工了。
總之,各種可能都有。
喬五爺眼見吳遠看着名冊若有所思,就語出不耐地道:“照我說,等過幾天,确定天氣暖了,達到全面開工的條件了,咱就直接去閘北大市場,把師傅招齊了!”
“我就不信,以咱們騰達一建這條件,還能招不着人?”
吳遠無可無不可地道:“這事都行,反正你們商量着來。”
太具體的小事,他就不參與意見了。
扔掉花名冊,吳遠連坐都不坐,徑自道:“走,咱們到工地看看。”
進入施工區域。
各種嘈雜聲,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
吳遠耳聽八方的同時,還得兼顧着眼觀六路。
尋摸着自家工地上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
工程千萬個,安全第一條。
雖說工程幹的多了,各種工傷在所難免。
但最大限度地做好安全措施,實施安全保障,還是可以将這一數據降至最低的。
到頭來,大家皆大歡喜地把錢掙了,最好。
但在趙寶俊和喬五爺看來,自家這工地,可謂是各大工地的典範了。
不比不知道,一比真驕傲。
連鎮領導、區領導過來檢查,都挑不出毛病。
可任倆人怎麼想也沒想到,這鎮領導和區領導終究是外行,那判斷安全隐患的眼光,怎麼能跟吳遠相比?
于是一路走下來,真讓吳遠發現了不少需要整改的細節問題。
吳遠事無巨細地提了出來。
心下也跟着暗自欣慰,好在沒什麼大問題。
中飯,吳遠就在工地上吃的。
工地食堂特地下了一鍋的湯圓,每人六個,比拇指稍大一些。
算個過節的意思。
畢竟包湯圓這種事,太費人工了。
想讓五湖四海的師傅們吃個夠,根本忙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