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第2頁)

一點沒有儲君的氣魄。看似地位穩固,但一着不慎,便有搖搖欲墜之勢。

太子處境都這樣了,竟然還敢擅自行事,

摻和進黨争并兇殺案中!

冷芳攜唇邊的笑容淡了,他對太子這種冒進,

不顧後果的做法有些生氣。隻是稍稍冷了冷臉,

便頓時令人覺得凜然生畏。

十一小心翼翼觑看他的神色,見他不開心,心裡把那什的太子罵了千遍萬遍,

恨不得上手給千刀萬剮了。他有心使出渾身解數叫他舒展愁眉,

苦于嘴笨口拙,不知說什麼好,

憋了半晌,隻期期艾艾地喚了一聲“大人”。

話剛脫口,十一就覺得自己丢了醜,頹喪得很,若長了狗耳朵,此刻必定也耷拉下去。

冷芳攜卻被他這副模樣逗笑了,心知他擔心自己,剛剛生出的怒氣轉瞬間煙消雲散。吃過飯後,打算去東宮看看,沒帶上十一,因為他的身份去太子居所有瓜田李下的嫌疑。也沒有讓路慎思跟着,他與太子的關系也頗為微妙。

而他呢,行事本來就随心所欲,此前還與太子同宿過,因着那麼些情誼去東宮并不奇怪。

凡在宮闱中生存的,人人都知道冷芳攜的長相,沒有親眼見過的也要偷偷讨來一份模糊的畫像,或者讓見過的人仔細說一說,避免哪天遇到了沖撞貴人。是以今日東宮門前值守的侍衛和太監雖然未見過冷芳攜,卻因他那格外出衆的容貌、冷淡的神情和一身華貴的狐裘,立即将他認出來。

侍衛們闆闆正正站着,不敢擅動。

太監則誠惶誠恐将背躬成蝦米,忙将他迎進來,其餘之人匆匆進殿裡報信,叫來有權勢的大太監萬和與萬春。

兩名大太監亦是恭敬萬分,心頭思索着冷芳攜的來意,萬春與他叙話,侍候他進溫暖的殿裡坐着,差人奉茶送點心;萬和則立即趕往靜安閣,除了他沒人敢在這時候打擾太子殿下——與心腹謀臣談話,最忌諱有人闖入無意間聽到些什麼。

靜安閣裡的氣氛并不好。

閣内的兩人相對而坐,跪于蒲團之上。沒了處理朝政的機會,太子整日可謂無所事事,他不似常人喜歡外出,整日便跟着大師傅閱經書讀典冊,有了龐飛善投效後,每隔一日與他在靜安閣内對談。

龐飛善很有身為謀臣的自覺,回回都拿朝堂上的大事要事,以及一些看似不起眼、卻牽連甚廣的政令與太子分析。天成帝是個手段高強的皇帝,像一出生來便精于駕馭臣子,在他身上有學不完的本事,縱然他死死壓着太子,也總有一天教徒弟學會了本領,将師傅取而代之。

他生性桀骜,說話耿直不留情面,甚至刻薄。從前選定的謀主不是已經有了更得力的臣子,便是厭煩他總是說些冷場話。投效太子之後,他卻與新的謀主相處得不錯,蓋因太子的脾性沉穩,能包容他的不羁。

雖然有刻闆之嫌,龐飛善還是感念太子的親眼,使出渾身解數為他做事,也時刻期盼着天成帝哪日放權,令太子監國。

但不同于其餘東宮輔臣,他雖然心有期盼,卻很明白一旦掌控了權勢,沒人想把權力給别人拿着的道理,除非天成帝老邁重病,否則太子難有出頭之日。已在私下裡默默籌謀。

但他萬萬沒有料想到,在這樣微妙緊要的關頭裡,太子竟然昏了頭摻和進黨争兇殺之事,還将兇手藏匿在府中!

那天夜裡他要不是起身飲酒消愁,看到一名血衣男子被人領進來,行迹詭異,又被藏于東宮隐秘的位置,怕會被一直瞞在鼓裡,哪日事發、太子被群起而攻之才恍然大悟了!

要換了以前,龐飛善早就沖進殿裡對太子一頓斥責,叫他立刻處理掉兇手。但經曆這麼多任謀主,他再暴躁的脾性也平和了些,不欲将一切揭露出來落太子的臉面,便在對談之時隐晦地點出,徐徐規勸,并說可為太子處理煩憂。

太子一向善于傾聽輔臣們的建議,對于龐飛善更言聽計從。可這一回,龐飛善碰壁了。

太子紋絲不動,仿佛沒有聽出他言中之意。龐飛善将話說得更明白,他也隻是淡淡地說:“此事,孤自有打算。”

你有什麼打算?!

一時間,龐飛善氣血翻湧,被太子油鹽不進的态度惹得差點發上指冠。

極為不留情面地斥責他,說殿下在其餘事上向來謹慎周全,從不行輕率莽撞之舉,怎麼在此事上如此冒進。摻和進湯霄之死,卻連跟他商議也沒有,打定主意要瞞着他!